自2008年临储玉米托市收购的启动以来,在以保护农户种植积极性的前提下,国内临储收购价格持续走高,收购力度不断增强,带动国内玉米市场价格直线上涨,玉米现货价格从2008年的1580元/吨持续飙升至2015年的2500元/斤,受此影响国内玉米种植面积及玉米总产量不断增加,玉米的收储政策确实对农民的增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收储量的不断增多,该政策面临的问题也日益严峻,就国储库存来看,截止目前玉米国库存储数量已达2.5亿吨之多,然而下游需求却处于疲软局面,导致供需矛盾日益激化。为此今年春节刚过,中央一号文件以及中央政府工作报告就明确指出要实行“去库存,调生产,价格市场化”等政策改革,虽然在政策落实前,市场多空预期竞争较激烈,但是截止3月26日内蒙古一则关于2016年不再收储玉米的新闻流传开来,此消息虽还未证实,但是本周一C1701跳空式开盘下跌,貌似验证了这个消息的真伪。
果不其然,本周一晚上此消息被证实,相关平台也陆续出台此文件,其中文件明确说明“这一改革框架有三个要点:第一,目前实施玉米临储政策的东北和内蒙古地区将取消玉米临时收储,秋后玉米上市后价格随行就市,各类市场主体可自由入市收购;第二,考虑到玉米临储取消后必然发生的市场价格下跌,为保护农民利益,国家将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将补贴资金直接对付到玉米实际种植者手中;第三,为应对出现大范围卖粮难等风险,国家仍将实施安排符合条件的企业入市托底收购。”关于此政策一、二条我们很容易了解的就是今年不实行收储了,玉米托底价格不再有,价格要市场化,另外农民卖粮亏损的部分由国家给与补贴,农民不会吃亏,但是对于第三条部分市场人士开始发起质疑,他们认为既然2016年收储不再实行,何必让企业入市托底收购呢,收储性质没变啊?其实笔者认为此次改革措施还是相当彻底的,文件明确说明“仅出现大范围卖粮难等风险时,才会安排企业入市托底收购”,也就是说只有当即使农户卖粮价格很低,市场仍无成交或成交量很低时(多因下游需求不好,粮源供应用不完),国家才会发挥相关的调控作用,但这仅是一个风险防范措施,对玉米市场化的实施影响作用甚微。
再者就是关于此政策目标价格和补贴等相关细节还不清楚,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对价格走势的判断,因为不实行收储,价格市场化后国内玉米价格就会不断向进口玉米价格靠拢,加上国内供应压力较大,要想提高竞争力,价格或要远低于进口玉米1450元/吨的价格,目标价格的存在只是利于补贴农民而已,因此预计后期国内玉米C1701合约下跌空间不可估量。当然作为近月合约的C1605与C1609受此影响后期会走下跌趋势,虽然C1605目前受收储继续,市场投资者担心国家控粮事件发生,恐慌情绪抄底做多,以致于下跌态势不明显,但是C1605价格明显升水华北现货价格,上方价格压力明显,另外接下来5月合约将迎来农户春耕前的集中售粮以及定向的实施,在供给侧压力不断凸显的情况下,预计交割前5月合约还有一波下跌走势。
最后市场最为关心或是价格下跌空间有多少?首先从成本分析,在不包括人工成本的情况下,东北玉米种植成本仅为1000左右,华北地区更低,就目前期货价格来看,C1701下方300个点不成问题,但是一般当临储收购取消后,成本线或不再拥有价值,国内棉花价格的变化就显示了这一点,这也就意味着后期玉米价格下跌空间或会出乎我们所有人的预料。
此番玉米价格的改革,不仅会有效的去库存,而且会改善国内、外需求状况。首先出口方面,前期因玉米价格高于国际玉米市场价格,需求不具有优势,大量的国外玉米及替代品流入国内,挤占国内玉米需求市场,使供过于求的格局不断恶化,但是此次政策实施后,未来国内玉米或将重新夺回国际市场话语权,玉米净出口现象或有望重现。其次国内需求方面也会一改前期低迷状态,就饲料企业来说,目前生猪存栏处于低位,养殖利润优厚,部分养殖户开始有补栏迹象,若饲养成本继续下跌,生猪养殖或逐渐恢复,会对玉米形成有效消耗。另外深加工方面,最大的下游加工淀粉企业目前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价格过高,出口不具优势,国内消耗也不具优势,导致大量木薯淀粉进口替代,若玉米价格持续下跌,淀粉成本下降,价格自然降低,届时出口的优势将极大的带动淀粉的需求,同时国内对木薯淀粉需求会转向玉米淀粉。整体而言,玉米价格的降低将会带动下游需求转好,利好国家经济,同时也会高效快速地去库存。
时至今日让市场忐忑的临储收购事件终于可以告一段落,在高库存背景下,“市场化”+“补贴”的新制度必然对我国玉米供需环境产生较大影响,反映到价格上来看,除非今年出现极端恶劣天气而影响收成,否则国内玉米市场震荡下跌趋势将是未来的主流方向。
(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