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海外矿业投资面临逆向竞争
“30年河东,30年河西”,中国经济从多年持续快速增长进入新常态,全球大宗商品的枯荣周期亦有迹可循,上世纪中期长达30年的矿业萧条造就了三大矿企对全球铁矿的垄断。而如今,式微的矿产品价格并未打消资本的热情。
作为全球找矿最积极的群体,中国的企业家们时刻在寻找海外矿业投资机会,纵然近年的海外矿业投资失败的案例居多,但业内人士认为,现在的投入是为了未来的回报。在政策层面,新的对外投资条例大尺度放开了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门槛和审批程序,是中企出海的一大利好。
不过,近期国际铁矿巨头逆势增产的做法,表明未来国际矿业争夺势必加剧。如果抛开短期的利益考虑,中国矿业企业的海外并购或许能为分享后工业化国家发展的红利奠定基础。
“中国市场”仍在
即将进入冬天的2014年被很多矿业人士视为大宗商品熊市的元年,这种认识既来自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的萧条,也来自对中国市场持续疲软的预判。今年以来,以铁矿石和煤炭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低,普氏62%铁矿石指数从年初的134.50美元/吨下滑至79.75美元/吨,年内累计下跌达41%,创下5年来新低,而在2011年,铁矿石的到岸价格超过130美元/吨。
与此同时,数据表明,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十种有色金属产量3195万吨,同比增长6.6%,增速同比减缓3.2个百分点。数据还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煤炭生产同比小幅下降,净进口2.2亿吨,下降6.2%;出口437万吨,同比下降26.1%。9月末,煤炭企业存煤9600万吨,同比增长9.8%,全国重点电厂存煤8652万吨。
虽然主要的大宗商品数据均显示需求的疲软,但受访的业内人士都表示,从长远来看,中国仍将是原材料的重要需求市场。
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矿产资源全球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王安建在近期举办的“2014第四届中国国际矿业合作交易洽谈会暨矿业勘探风险投资大会”表示,随着人均GDP的增加,人均能源消费会持续增长,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能源消费会快速启动,人均GDP在10000至12000美元时,水泥、钢铁的消费会大量增加,当基础设施和财富积累没有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能源耗费就不会下降,能源消耗强度也不会减弱。
2013年中国人均GDP为6629美元,根据上述表述,中国人均能源消耗还将有很大的空间,而钢铁、水泥等目前处于产能过剩的产业未来还“大有可为”。
据王安建提供的预测数据,到2030年,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把煤、天然气和其他的资源都换成石油的当量)将在43亿至45亿吨,从2012年至2030年累计需要的能源是750亿吨油能量,是过去消耗总量的两倍。
此外,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各项改革全面启动,这被视为中国经济稳步增长的一大利好,刚刚结束的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所确立的“依法治国”也被视为中共未来发展的重大利好。
争抢未来发展红利
在业内讨论全球矿业熊市将持续多久的时候,掌握世界矿业话语权的国际矿业巨头们已经开始了新的“布局”。据了解,在需求疲软,价格持续走低的情况下,力拓、必和必拓以及淡水河谷公司铁矿石开采均在增长。目前三大铁矿巨头占全球供应的比例为40%,在铁矿石海运贸易市场份额已达60%。
10月8日,必和必拓铁矿总裁Jimmy Wilson在官网上宣布,必和必拓将投资20亿美元,计划在现有2.2亿吨/年的铁矿石产量基础上,到2017年6月提升6500万吨/年产量。Wilson表示,增产是基于对全球钢铁产量的增长预期。
据业内人士估计,到2017年,包括淡水河谷、必和必拓、力拓在内的全球五大生产商的全球产量将增长逾40%至超过15亿吨,而预计需求将只会增长10%~15%。
为何三大铁矿巨头要逆势扩产?一位参与过多起海外并购的业内人士向记者分析,三大矿山的增产行为有两个目的,一是用规模效应保证利润,“虽然价格跌破了80美元,但成本仍然不到50美元,利润空间还是很大,如果挤垮了小矿山,市场份额还会扩大。”二是针对中国的海外并购,如果市场持续疲软,中国的海外投资综合成本会很高,可持续性差,终将难以撼动三大巨头。
实际上,三大矿业巨头今天的垄断地位正是在上一轮矿业大熊市中构建的。二战后,西方国家迎来了20多年的经济繁荣,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这种增长结束了,而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尚未开始起飞,在这段长达近30年的时间里,全球矿业一片萧条,三大矿山则大规模低价并购。
王安建指出,在本轮铁矿石牛市中,除了供需面的基础外,垄断和炒作是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供需基本面占40%,资金炒作占25%~30%,垄断占25%~30%,美元贬值占10%左右。
在中国海外并购企业即将直面巨头竞争之际,中国政府放宽了对企业海外投资的管制。已经开始实施的新《境外投资管理办法》规定,除一些涉及敏感国家或地区、敏感行业的项目外,未来中企任意金额的境外投资都将采取备案制,商务部不会再对其进行核准。
对企业对外投资的放开无论在资金筹集,还是风险控制上,都是利好,业界预测不久可能会迎来一次对外投资的热潮,普华永道10月27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交易总数量为176宗,较去年同期上升31%,创历史新高。据了解,2013年,中国海外采矿业实际投资达到了371亿美元,是对外直接投资的第一大行业。
不过,“十一五”期间中国海外并购,尤其是矿产并购成绩不佳的教训依然历历在目,如何防范热潮下的风险仍旧是中国企业走出去需要应对的难题。
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研究员陈丽萍在“2014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表示,发达国家矿业投资环境总体上是稳定的;发展中国家从大的方面来说是主权风险在下降;由发达国家引领的全球矿业投资禁区在不断减少,但宏观上更加开放,而且各个国家挖掘矿业的新增潜力意愿非常明显;投资的行政成本普遍下降,“红带子”变松,基础设施有改善的趋势,环境成本即“绿带子”不断拉紧。
同时,陈丽萍表示,从风险来看,较大的国有化风险在减少,但是在矿业项目里面因为各个利益主体的植入,矿业权的安全性在下降;投资空间在扩大,欧洲一些国家又重新回到矿业领域,另外海底勘查活动在不断增加;各国政府对外资的管理更趋精细化和复杂化,更具针对性,对外资的束缚类型增加。
王安建认为,矿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资本运作,如果没有大量的资本运作,矿业是发展不起来的,未来东盟、巴西、印度这些国家是中国资源需求的接续者,需要思考中国的金融资本如何分享后续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