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生品不是坏孩子”,设计了全球首个利率期货合约,被誉为“利率期货之父”的理查德·桑德尔在其新书中写道。
截至今年4月16日,沪深300股指期货已经上市四周年。而国内金融衍生品市场产品依然匮乏,沪深300股指期货也是唯一上市交易的指数类衍生品,也成为机构规避股市风险的重要通道,是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下称“中金所”)成立8年来推出的仅有的两个产品之一,另外一个是去年刚刚重启的国债期货。
截至目前,国内尚无期权类和汇率类衍生品上市交易,而国债期货作为利率类衍生品,却因交易量较小限制了其功能的充分发挥。
唯一避险工具
沪深300指数期货于2010年4月16日上市。据中金所数据,截至2014年4月1日,累计成交4.37亿手,累计成交额达329.17万亿元,在全球股指期货中成交量排名第五位。
股指期货自上市以来,就不断被部分市场人士质疑成为做空现货指数的“利器”,而去年发生的光大证券“8·16”事件,直接显示了证券机构在股指期货市场做空的市场影响力。
中金所此前发布报告认为,机构客户现货做多、期货做空,在股指期货市场以空头套保为主。机构客户在现货市场始终是“多”大于“空”,期货市场多空平衡,机构倾向套保做空是当前市场条件下机构的自主选择。
境外金融市场交易工具丰富,多空机制健全,机构客户可以使用金融期货为各种各样的资产组合进行套保,除了空头套保外还提供了大量稳定的多头套保头寸,套保持仓相对平衡。而境内市场交易工具较少,股市做空避险机制远不如做多机制发达,机构客户尤其是证券自营业务往往持有大量股票现货,这一现状导致机构更倾向于进行空头套保对冲其现货持仓风险。
虽然国内证券市场指数较多,比如沪深300指数、上证指数、深证指数、上证180指数、深证100R指数、上证50指数,但与指数相对应的指数期货与期权依然匮乏,目前上市交易的只有沪深300股指期货,也导致国内证券市场避险工具缺乏,而推出更多的股指期货和期权被认为是深化国内金融市场的重要举措。
中金所亦称,目前只有两个金融期货产品肯定是远远不够的,不能满足市场日益丰富、十分迫切的避险需求。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应展宇分析认为:“金融衍生品在资源配置中起着重要作用,利率互换、股指期货等金融衍生品是连接不同市场的桥梁,如果没有金融衍生品的出现和发展,全球的资本流动不会像现在这么有规模。”
寄望推出更多金融衍生品
永安期货总经理施建军近日公开称,没有衍生品,中国的股票市场是没有出路的,资本市场改革的核心,唯一的出路就是大力发展衍生品市场。
《第一财经日报》从中金所了解,在股指期货成立四周年之际,根据中金所规划,未来将着力完善金融期货产品体系。首先是推出更多指数期货,在保障沪深300股指期货平稳运行的基础上,加快推出沪深300股指期权,适时推出以中证500、上证50等其他系列指数期货。
不仅如此,中金所还计划在保障5年期国债期货平稳运行的基础上,分步推出10年期国债等其他关键期限国债和利率类期货及期权合约,并适时推出汇率类期货及期权产品。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一位分析人士称,随着我国利率、汇率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机构面临的利率、汇率风险在增加。如果缺乏有效的金融期货期权等风险管理工具,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各类市场主体无法有效地管理风险敞口。
德意志交易所集团驻华首席代表毋剑虹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称:“世界范围内资本市场的衍生品都大同小异,无非是币种、标的和规模的差异,在全球各种各样的结构性资产管理中,有三分之一以上都使用德交所的金融工具及其衍生产品。”
事实上,虽然国内众多的衍生品工具可以引入国内,但国内金融市场配套的条件依然不具备。毋建虹称,目前尽管获得中国政府批准的QDII和QFII机构可以部分使用这些产品,但若要在国内真正无障碍地使用这些产品,还需要完成很多配套工作,比如资本市场开放、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等。
值得一提的是,与内地衍生品市场不同,目前香港联合交易所衍生品已经非常丰富,尤其是与众多指数相对应的期货和期权。包括恒生指数期货及期权、H股指数期货及期权、小型恒生指数期货及期权、小型H股指数期货、股息期货、恒指波幅指数期货、金砖市场期货、人民币货币期货、港元利率期货、三年期外汇基金债券期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