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7个月时间,证监会连续两次下调了风险资本计算标准。在市场筑底阶段,监管层的逆周期操作意在放松券商开展自营、资管和各项创新业务的净资本束缚,同时也为那些雄心勃勃的优势券商增加杠杆创造了条件。
此次修改的证券公司风险资本准备的计算标准颁布于2008年。今年4月,证监会机构部对其进行了第一次修改,显著降低了自营、经纪和资产管理业务所需计提的风险资本准备。当时证监会有关负责人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此举可以为证券行业缩减三分之一的风险资本准备,节省四五百亿元。这几乎相当于行业龙头中信证券(10.59,0.00,0.00%)(600030.SH)的净资本规模。
上周末,证监会再次修改了上述计算标准,相比4月份的规定进一步降低了风险资本准备的监管要求。
“过去几年针对券商的净资本监管要求成了行业发展的障碍,相比银行、信托的差距越来越大。券商自身要应对这个问题,要么是再融资补充资本金,要么是放弃一些传统业务比如自营,腾出净资本用于创新业务。”北京一家综合型券商高管对本报记者称,“根本的问题还是在放松净资本的约束,减少管制。”
两次调低
在今年4月份的新闻通气会上,证监会相关负责人对调整风险资本的目的进行了解释: 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证监会曾上调证券公司风险资本准备比例,此次修订一方面是落实宏观审慎监管,在市场估值的底部区域作出逆周期调整;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促进证券公司将释放出来的资本金用于支持创新业务的发展。
“目前市场处在估值中枢的水平,系统性风险降低,有必要对过去较高的风险资本准备比例进行调整。另外,证券行业对目前资产管理等业务过高的风险准备比例反映也比较多,因此这次对资管的计算比例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下调。”证监会相关负责人当时表示。
根据4月份的调整,自营权益类证券、固定收益类证券的风险资本准备基准计算比例从20%和10%降低到15%和8%。专项、集合、限额特定、定向资产管理业务的计算比例从8%、5%、5%、5%降低到4%、3%、2%、2%。
在此基础上,上周末公布的第二次调整进一步降低了自营和资管业务的风险准备。其中自营衍生品的风险准备从30%调低到20%,资管业务的四个小类则进一步降低到2%、2%、1%、1%。
最新的标准中还将融资融券业务进行了区分,对客户融资业务的风险准备降低到5%,而融券业务仍保持在10%。
此外,最新标准按照证券公司的四个分类,A、B、C、D类公司在计算风险准备时可按照0.3倍、0.4倍、1倍和2倍的系数计算,连续三年为A类的证券公司可以享受0.2倍的系数。相比4月份修订的版本,A类和B类公司的系数降低了一半。
从以上规定来看,净资本实力强、评级档次高、保证金规模大的券商,如中信、海通、国信、申万等证券公司将在此次调整中受益最多。
支持券商加杠杆
证监会年内两次调降风险资本准备比例针对的主要是自营、经纪和资产管理等传统业务。相对于“靠天吃饭”的传统业务,创新业务的重要性已经被充分认知,因此从传统业务中挤出来的资本金更多投入创新业务才符合行业的长远发展。而这也正是监管层的意图所在。
目前来看,券商的创新业务主要集中在三个方向:买方业务创新、经纪业务转型和投行业务从单一IPO向并购、债券和场外市场拓展。
买方业务在主流华尔街投行的收入中占比很大,其优势主要在于跨市场、跨品种和多种策略的组合产品。目前券商的资管产品过于单一,亟须广度和深度的拓展。
经纪业务方面,以融资融券为代表的信用交易和类似银行理财的现金管理已经显示出生命力,将大大提高券商服务优质客户的能力,同时也在竞争中拉开券商之间的服务档次,为实力更强、服务更优的券商创造发展空间。
在IPO市场疲软的同时,今年债市融资却有不小的惊喜。然而证监会监管的交易所债市仍然弱小,需要更多的制度建设和产品创新。
在传统业务方面,证监会也已经放开了自营投资范围,允许券商投资场外市场,参与衍生品市场的投机交易,以及非证监会监管的其他金融机构发行的柜台产品。
到目前为止,今年5月份券商创新大会提出的创新措施已经基本落实。每一项创新都需要粮草,都可能意味着券商经营杠杆的提升,而降低净资本消耗则是基本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