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社11月16日讯
中国信托业协会近日发布的三季度数据显示,基础产业信托规模持续扩大,三季度末基础产业信托资产余额将近1.4万亿元,今年以来新增3700多亿元。业内人士预计,今年全年基建类信托增量有望突破4000亿元。
业内人士提醒,应正确、理性面对基建类信托,虽然系统性的风险不大可能出现,但个别项目违约情况可能发生。对于基建类信托产品的投资,投资者应更为理性,财政兜底、土地抵押等风控措施并非万无一失,应关注相关平台公司的资金流及抵押物质量,同时需关注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
基建信托持续升温
三季度资金信托投向基础产业规模达到1391.8亿元,相比二季度末的1191.8亿元,环比增长16.76%,同比增长42.4%。今年以来,资金信托投向基础产业增加3700多亿。普益财富研究员范杰表示,按照目前的增长速度,今年全年基建类信托增量基本可以超过4000亿元。
从占比来看,今年资金信托对基础产业的配置比例呈逐步升温势头,一季度为21.85%,二季度为22.62%,三季度为23.34%。有专家认为,这与今年地方政府因融资平台受限制和土地财政吃紧而加大融资有关。
新华信托项目经理贾玉贺认为,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地方政府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以投资拉动GDP的冲动有增无减。但由于银行授信额度有限,城投债发行面临严格审查,通过信托借款成为融资的较好选择。因此,可以预计,基建类信托规模的增长还将持续。此外,房地产调控不放松也会助长基建类信托规模升温。
不排除个别违约情况
在基建类信托呈现火热的背景下,一些之前不参与基建类项目的信托公司也开始与城投公司合作。北京一家信托公司今年成立专门的团队负责基建类信托项目,并于近期完成一个保障房项目。该项目的信托经理许先生介绍,在风险控制方面,会要求平台公司提供土地抵押,以及地方政府出具到期保证还款承诺,还要求资质较好的公司进行担保。因此,从总体来看风险比较可控,今后也会考虑继续参与此类项目。
多数投资者表示,之所以热衷购买基建类信托,主要是其背后的政府信用,信托公司通过平台公司提供的土地抵押、当地政府保函、其它公司担保等方式,让投资者相信项目的风险较低。
但北京另一家信托公司的项目经理刘先生认为,政府承诺函不能构成平台公司的还款担保,财政兜底多数情况下在政府预算之外。“在地方财力不紧张时,可以给予兜底保证,”刘先生说,“如果地方财政吃紧,就可能导致延期支付。”
对于平台公司的违约风险,许先生表示,省级平台公司基本不会出现问题。副省级以下级别的平台公司、债务占当地经济总量比例不高的县市级平台公司也基本没有问题,但不排除个别违约情况。
刘先生表示,基建信托涉及到地方政府信用,因此系统性风险较低,但个别项目出现问题很有可能。因此,信托公司在做尽职调查时,要调查地方政府财政状况、项目现金流以及抵押物质量,包括转手的难易程度。
刚性兑付下风险犹存
信托业的刚性兑付已成业界默认规则。刘先生表示,即便一些项目出现问题,信托公司也会提前清盘或者以其他项目的资金来填补问题项目。但信托业内在的风险,并不会因为刚性兑付而消失,业界不能对信托风险“讳疾忌医”。
近日有消息称,银行间交易商协会已暂停副省级以下融资平台公司发行中期票据。对此,贾玉贺表示,这应该是对地方债务平台的风险警告,信托领域也可能出现类似的风险警示指导措施。
贾玉贺认为,随着市场发展,平台公司债务越来越大,个别公司出现违约情况也属正常。基建类信托亦是如此,市场发展越来越大,信托资金投向的平台公司越来越多,投资人对风险溢价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按市场规律办事。
贾玉贺建议,投资基建信托产品,必须考察融资主体本身资质,掌握城投公司资产负债率和现金流状况。同时,还应了解风控措施是否到位,包括土地抵押、财政担保,而了解地方政府财政实力情况尤为重要。
范杰认为,在明年经济不宜过分乐观的情况下,地方政府的财力也需要客观评估。因此,基建类信托的风险应引起注意,风险是否存在并不能看表象上的违约现象,而应客观面对,防止风险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