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储粮旗下油脂公司获悉,中储粮油脂公司上海直属油库中包装灌装线生产投产,6月中包装的“海上花”食用油正式进入上海。
据每日经济新闻6月8日消息,中储粮对油脂市场的掌控能力将再度加大。记者日前从中储粮旗下油脂公司获悉,中储粮油脂公司上海直属油库中包装灌装线生产投产,6月中包装的“海上花”食用油正式进入上海。
与此同时,中储粮内部员工向媒体透露,中储粮已经开始了小包装食用油的生产,计划今年年底前推出。
业内人士指出,中储粮进军食用油终端市场,意味着其在油脂市场的调控力量将向终端延伸。
“为了完成国家的调控任务”
中储粮管理总公司相关人员对记者表示,“近年来,中储粮涉足粮油终端市场,都是出于增强终端市场调控能力、稳定国内粮油市场的目的。”该人士指出,“其中,集团旗下某些企业就是国家发改委直接立项的项目。”
据了解,目前,中储粮年进口大豆200万-300万吨,按20%的出油率算,将有40万至60万吨的油产量,而中国的小包装油需求量在600万至700万吨。据中储粮员工此前透露,刚开始的一两年,中储粮年出产小包装油不会超过40万吨,将逐步铺开市场。
中储粮油脂公司在政策性业务与商业经营业务之间也将树立防火墙。将加工业务、仓储业务实现在财务、业务上相互独立,加工业务、仓储业务二者在财务上单独核算,自负盈亏。
上海某食用油贸易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国内粮油价格受外部影响较大,中粮油、中储粮等央企稳定价格的力量不强。至于中储粮涉足食用油终端市场,该负责人认为这对调控国内市场,缓解CPI上涨或有一定的作用,但他对此不抱太大希望。
记者了解到,目前掌握全球粮食运销的几大跨国公司中,新加坡的丰益国际在中国市场的动作最为迅速。丰益国际为益海嘉里的母公司,后者是全国最大的粮油加工集团,在国内控股的工厂和贸易公司近40家。占据全国食用油行业半壁江山的金龙鱼便是益海嘉里旗下的主打品牌。
今年4月上旬,国家发改委两度约谈食用油企业,“金龙鱼”等多个食用油品牌被限制涨价。按照企业的说法,政府对企业暂缓提价的时间要求是两个月,如今已到6月,食用油限价期限即将结束。中储粮油脂公司高层公开表示,做油脂加工,完全是外资“逼”出来的,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国家的调控任务。
油料将会优先“满足自给”
作为受国资委直接管理的中央企业,中储粮负责中央储备粮的经营管理,执行粮油购销调存。据了解,除了以国家规定的收购价收购等政策性粮油业务,中储粮另一部分贸易性业务包括受粮食加工企业委托代收代储粮食,或按市场价采购粮食,再以合适的价位售出。
近年来,中储粮开始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建设,计划将粮食从田间运作到百姓餐桌上。2009年7月,中储粮(三河)米业有限责任公司在河北三河正式开工投产,涉足大米加工。
据中储粮管理总公司相关人员介绍,此次中储粮在油脂业务上的运营主体是中储粮油脂公司。该公司是中储粮于2008年4月设立的全资子公司,前身为中储粮东方经贸有限公司。目前为中储粮内部改革试点单位,注册资金为5亿元人民币,实行董事会管理制。
据了解,中储粮油脂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为大豆、豆油(10182,34.00,0.34%)的轮换。轮换是指为了保证储备粮的品质,定期按比例用新粮替换旧粮,2009年,中储粮油脂公司销售收入122亿元,利润为3.94亿元。2010年,利润跃至6.63亿元。
一位中储粮油脂公司职员曾表示,中储粮油脂公司小包装食用油生产正常化后,轮换出的油料油脂将会优先满足中储粮油脂公司自己的生产企业。
2008年,中储粮为了稳定油脂市场,通过拍卖方式抛售了20万吨大豆毛油,被跨国公司收购。此后,中储粮又抛售了24万吨毛油,其中12万吨售给益海嘉里,11万吨售给中粮,1万吨售给了九三油脂公司。
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在加快产业整合的同时,中储粮也在推进同其他国企合作的步伐。据悉,今年4月份,中储粮与中纺集团签署了战略框架合作协议;5月初,中储粮油脂公司与京粮集团签了一个战略合作框架协议;6月中旬,中储粮与京粮集团合作,将以中储粮总公司名义签署一个正式的合作协议;中储粮与豫粮粮食集团的合作也马上就要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