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出版的2024年第45期《瞭望》新闻周刊在“治国理政纪事”专栏刊发了上海证券报记者采写的文章《坚守定位支持鼓励“硬科技”企业》。全文如下:
2024年上市公司三季报陆续披露,科创板公司凭借硬实力交出凸显韧劲与活力的“成绩单”。截至10月26日,143家已发布三季报的科创板公司中,有107家实现盈利,占比超过七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业绩领跑。
将时钟回拨至2019年7月22日,随着首批25家科创板公司挂牌上市,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这一资本市场重大改革任务正式落地。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市考察时指出,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要坚守定位,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支持和鼓励“硬科技”企业上市,强化信息披露,合理引导预期,加强监管。
作为全新的增量市场,科创板是资本市场不断深化改革、扎实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重要“试验田”。开市5年多来,科创板始终聚焦创新、聚力改革,以“试验田”之沃土服务“硬科技”企业成长,支持和鼓励科技创新企业上市。
上海证券交易所(下称“上交所”)数据显示,截至10月24日,科创板共有上市公司576家,总市值6.14万亿元,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重点产业链凸显出示范效应和集聚效应。
尤其是近两年,科创板盯住提质量、优信披、缮制度、促回报、强监管、防风险、育生态等关键词,以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己任,在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方面取得成效,推动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的制度效应也不断积累。
2024年4月以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即“创投17条”),证监会制定实施《资本市场服务科技企业高水平发展的十六项措施》(即“科创16条”)、《关于深化科创板改革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八条措施》(即“科创板八条”),明确了科创板改革再出发的具体措施。
中国证监会主要负责人近期在公开场合表示,资本市场将以支持优质创新企业为重点,增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改革优化发行上市制度,健全股权激励制度,着力培育壮大耐心资本,同时,促进完善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募投管退”支持政策,引导更好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改革没有完成时,发展永远在路上。科创板正进一步凝聚合力深化改革,进一步增强包容性,更好发挥“试验田”功能,从“试验田”走向高质量发展的“示范田”,推动资本市场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取得更大实效。
坚守定位多措并举系统提升上市公司质量
上市公司是国民经济的“基本盘”和“顶梁柱”,是中国优秀企业群体代表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微观基础。大力提升上市公司质量,是近年来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中心工作之一。科创板开市以来,围绕“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综合施策,推动上市公司践行强本强基,提高治理水平、回报能力和投资价值,助力资本市场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凸显“硬科技”特色,拓展优质上市公司来源。科创板自设立起就设置了五套差异化上市指标,同时允许符合条件的未盈利企业、红筹企业、特殊股权架构企业上市,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科创企业的上市融资需求。近年来,科创板建设也始终围绕增强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企业包容性、支持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这条主线。今年3月,证监会出台《关于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试行)》,进一步明确从源头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要求科创板凸显“硬科技”特色,强化科创属性要求。
地方政府也出台举措支持“硬科技”企业发展。2019年8月,上海市推出“浦江之光”行动,以科创板设立为契机,推动上海市科创企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7月底,上海市推出“浦江之光”行动升级版,提出优先支持在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硬科技”企业科创板上市。
今年6月,“科创板八条”发布,提升优质未盈利企业在科创板上市的制度包容性,明确支持具有关键核心技术、市场潜力大、科创属性突出的优质未盈利科技型企业在科创板上市。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已有54家上市前未盈利的企业在科创板上市。根据2024年半年报,这54家企业中有14家企业净利润为正值,44家企业营业收入超过1亿元,其中14家企业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
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王泊认为,科创板开市以来,持续发挥改革“试验田”功能,提升制度包容性和适应性,引导要素资源加速向科技创新领域集聚。在申万宏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看来,资本市场改革发展促进了企业和产业不断创新发展,使企业成长、产业发展和资本市场联动起来。
充分运用市场“工具箱”,提升上市公司可投性。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是可投性提升的基础,可投性也是检验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之一。近年,科创板鼓励上市公司充分运用好股份回购、大股东增持、常态化分红、并购重组等市场工具,提升可投性、建立完善提升价值的内部长期机制。
2024年半年报数据显示,已有70家科创板公司加入中期分红队伍,数量远超往年,覆盖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创新药等多个重点产业链企业。同时,64家科创板公司年内连续分红,科创板高研发重分红等趋势更加明晰。
去年以来,证监会在“两创”板块试点基础上全面实行重组注册制,延长发股类重组财务资料有效期,出台定向可转债重组规则;支持“两创”公司并购处于同行业或上下游、与主营业务具有协同效应的优质标的,增强上市公司“硬科技”“三创四新”属性。“科创板八条”发布后,四个多月内就有超过20家科创板公司发布产业并购方案,其中半导体、生物医药领域并购重组典型案例不断涌现。
增强上市公司主体责任意识,加速形成以投资者为本的市场文化。今年以来,科创板率先引导上市公司开展“提质增效重回报”专项行动,围绕提升经营质量、增加投资者回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及压严压实“关键少数”责任等,推出可落地、可操作、可检验的具体举措。截至8月30日,沪市共1081家公司披露“提质增效重回报”相关公告,其中主板617家、科创板464家,覆盖市值超过25万亿元。上证180、380核心成分股中,有83家科创板公司进行披露,科创50成分股公司均披露了行动方案。
科创板公司还通过业绩说明会、路演、互动易平台、投资者咨询热线等方式,积极回应投资者关切,介绍公司最新发展战略、业务动态与经营状况。目前,科创板已累计组织举办3期“提质增效重回报”专题集体业绩说明会,获点击量约50万次,增进了投资者对企业价值的了解。
多措并举综合施策,科创板建设稳步推进,为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培育了一批高质量的科创公司。2019年至2023年,科创板公司营业收入和利润的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23%和24%。
支持鼓励“硬科技”企业上市多元包容精耕试验田
科创板开市以来,以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使命,聚焦支持“硬科技”企业,逐步成为助力科技创新、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新支点”。
完善支持“硬科技”制度安排,推动科创板做优做强。针对科技创新企业特征,上交所落实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理念,精简优化发行条件,取消强制盈利等条件,设立以“预计市值+”为基准的多元化上市标准,允许未盈利企业、特殊股权结构企业、红筹企业上市。
上交所相关负责人表示,科创板充分考虑中国特定发展阶段国情,将属于国家科技创新战略重点支持的领域、处于跟跑和追赶阶段的科创企业纳入支持范围,加强对经营模式、经营业绩、未来发展的综合研判,着力将有限资源配置到科技创新最需要的领域,有效提升了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的服务功能。
优化科创属性评价指引,从源头提升申报企业质量。4月30日,中国证监会修订《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这是该指引自2020年3月份首次发布以来第四次作出修订。此次修订聚焦以“硬指标”提升“硬科技”,将最近三年研发投入金额由“累计6000万元以上”调整为“累计8000万元以上”;将“应用于公司主营业务的发明专利5项”调整为“应用于公司主营业务并能够产业化的发明专利7项以上”;将最近三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达到20%”调整为“达到25%”。
科创板以上市企业研发投入、发明专利数量及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等要求的适度提高,引导科创企业更加重视科研投入和科研成果产业化,促进申报企业质量进一步提升。一批在审科创企业重新对标对表审视自身的科创属性和“硬科技”质地,多家不达标企业主动“撤单”终止了科创板IPO申请。
严把“硬科技”入口关,严审“伪科技”企业。在科创企业申报上市过程中,上交所突出审核问询的重大性、针对性,提高问询精准度,增加了对投资者价值判断的相关问询,同时更加明确审核边界和中介机构责任边界。
具体而言,审核问询着重对发行人是否符合发行上市条件,信息披露的合规性、有效性进行把关、重点问询;针对审核问询回答及核查仍存在疑问的项目,上交所对相关保荐机构实施现场督导;对违规主体严肃惩戒,不允许“一撤了之”。
通过对照“硬科技”定位的内在要求,上交所严审缺乏核心技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伪科技”企业。2022年以来,共对超过50家次项目的科创属性问题向科技创新咨询委咨询,开板以来累计有超100家企业因不符合科创属性要求而终止审核。
带动关键制度创新,提升资本市场服务科技企业高水平发展能级。围绕科创企业特点,科创板不断优化再融资、并购重组、股权激励等制度。提高融资便利性,引导上市公司将募集资金投向符合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导向的相关领域;推动科技型企业高效实施并购重组,优化“小额快速”审核机制;切实运用好股权激励机制及信息披露豁免制度,支持科技创新企业上市前设立股权激励计划,助力科创企业吸引稳定人才。
今年10月,上交所细化“轻资产、高研发投入”企业的认定标准,鼓励科创板上市公司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据统计,约有三成科创板公司同时满足两项标准,有望率先受益。
目前,科创板已成为我国“硬科技”企业上市首选地。其中有34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9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6家科创板公司参与“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覆盖基础科研、关键仪器、前沿材料等多个关键领域。
“科创板逐步发挥出带动作用,资本市场其他板块新上市企业的科技含量也有一定程度上升。”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何志毅认为,科创板拥抱科技创新不仅体现在自身的发展,也体现在对资本市场其他板块包容科技创新的引领上。
与此同时,作为资本市场改革的“试验田”,科创板在再融资、并购重组、股权激励等一系列创新制度上先行先试,并将相关经验复制、推广到创业板改革、高质量建设北交所中,推动了资本市场各项改革平稳实施。
4月19日,证监会发布“科创16条”,从上市融资、并购重组、债券发行、私募投资等方面全方位提出支持性举措,包括建立融资“绿色通道”、支持科技型企业股权融资、加强债券市场的精准支持、完善支持科技创新的配套制度等。证监会认为,近年来以支持科技发展为导向带动关键制度创新,支持科技创新的监管体系、市场生态逐步形成。
“新生事物的生命力需要时间来检验,资本市场增量改革尤其如此。”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学术副院长、金融学教授严弘表示,5年多以来,科创板基本上达到了自身发展的阶段性目标,科创板试点注册制将IPO定价选择权交给市场,真正践行了注册制改革的实质,对资本市场整体深化改革意义深远。
严监严管防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今年4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与金融强国相匹配的高质量资本市场”的发展蓝图,要求以强监管、防风险、促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为重点,更好发挥资本市场功能作用,推进金融强国建设,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大局。
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必须全面加强监管、有效防范化解风险,稳为基调、严字当头,确保监管“长牙带刺”、有棱有角。开市5年多来,科创板从发行审核端、持续监管端对科创企业IPO作出全生命周期、全链条的审核监管安排,从源头入手,扼制苗头性问题。
在发行审核方面,严把入口关,坚持“申报即担责”。科创板始终将支持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促进提升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作为板块建设首要任务,坚持严监严管,不断改进完善审核把关制度机制。一方面强化信息披露监管,突出防范财务造假、欺诈发行;一方面压严压实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建立健全以上市公司质量为导向的保荐机构执业质量评价机制,加大依规处理力度,倒逼中介机构提升执业水平。
科创板设立以来,审核注册环节共淘汰拟IPO企业超过280家;其中2022年以来淘汰超过120家,淘汰率平均约为39%,较前期提高10个百分点。近年,科创板持续监管累计发函、约谈持续督导中介机构超百家次。2022年以来,发行上市审核领域累计采取纪律处分12次、监管措施59次,占比较此前提高约30个百分点。
在持续监管方面,紧盯重点公司重点事项加强风险研判。科创板坚守“硬科技”板块定位,强化募集资金、科创属性事项监管;以定期报告为抓手,做到年报审核“全面体检”,并深入摸排公司经营风险,加大科技手段在打假治假领域的应用;同时,不断强化临时公告信息披露监管。
数据显示,科创板设立以来,公司首发募集资金总额超9000亿元,再融资总额超1500亿元,主要用于研发升级、产能扩建,截至2023年底募集资金整体使用进度达60%。仅2023年一年,科创板就累计发出各类函件超120份,督促公司加快募集资金投入进度,聚焦科创领域,深耕主营主业。同期,科创板坚持公司年报“全面体检”,累计发出定期报告审核问询函310份,报送总对总线索70份,同时大力推进科技监管,持续提高对财务造假、资金占用等违规线索的发现能力,督促公司详细披露信息,及时向投资者提示风险。
在严打违法违规方面,坚持“零容忍”,抓早抓小净化市场生态。近年来,科创板以全面加强监管、防范化解风险为重点,对违规行为“露头就打”、典型个案“严惩重罚”,依规尽速实施重大违法退市,盯紧“关键少数”,严防乱象,持续净化市场生态。
2023年4月21日,中国证监会对紫晶存储、泽达易盛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认定两公司存在欺诈发行、财务造假等重大违法行为,这成为科创板首批欺诈发行案件。上交所依规尽速对两公司启动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坚决将其从科创板市场清退。同时,紫晶存储案也成为2019年证券法修订后首例适用行政执法当事人承诺制度的案件,较高效率地保护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此外,科创板还以定期报告审核为抓手,查处了罗普特、力源科技、卓锦股份等财务违规案件。2023年,科创板共做出17单纪律处分、41单书面警示、67单口头警示,充分发挥警示震慑作用。
为提高上市公司合规意识,科创板紧盯上市公司实控人、控股股东、董监高等“关键少数”群体。5年中,共有约500人次科创板“关键少数”收到上交所的罚单,包括70余位科创板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长等“一把手”。
上交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科创板持续监管将继续发力,消除监管真空、提高监管质效,以严监管保障风险防控有力有效,以强监管助推上市公司质量提升,引导上市公司、中介机构等市场主体共同维护好科创板健康、规范的市场生态,不断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