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月20日-21日举行的2023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多位专家表示,发展中国特色金融归根结底是为了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应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推动注册制改革走稳走深走实,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更大力度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断提升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质效,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
初步具备成熟资本市场条件
对于当前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华东政法大学国际金融法律学院教授徐明认为,目前,我国已初步具备成熟资本市场的条件。“建设成熟资本市场的目标是清晰的,方向是明确的,即坚持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这个抓手,紧紧围绕改革创新、对外开放,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市场风险底线。其中,服务实体经济是目的,改革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控制风险是我国资本市场成熟的前提和基础。”徐明说。
“2022年,共有357家科技创新企业通过注册制登陆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实现融资4481.58亿元,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国家外汇管理局外汇研究中心主任丁志杰介绍。
实现科技产业和金融良性循环
专家认为,以注册制为牵引,契合实体经济不同发展阶段的、层层递进的多层次市场新生态正在形成,为稳定经济增长、支持科技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强大资本动能。
洪泰基金创始合伙人、董事长盛希泰表示,资本市场在历次科技转型中起到了助推作用,与产业崛起有高度相关性。在全面注册制时代,A股上市公司企业后备军“蓄势待发”,将成为资本市场的“活水源泉”。
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吴晓求看来,资本市场赋能实体经济发展按下“加速键”。以注册制为牵引,我国资本市场正沿着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方向深化改革。
国泰君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何海峰认为,现代资本市场的创新性、灵活性,是实现科技产业和金融良性循环的重要发力点。在建设我国现代金融体系过程中,现代资本市场将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何海峰表示,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需畅通“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资本市场也应该能够实现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首先要努力对科技创新与转化提供全过程、多方面、多层次的有力支撑,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立过程中,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要通过产品服务创新、结构体制调控、现代科技运用等方面实现,提供更有创新性、区别性的金融服务,形成对传统间接金融的更好补充和加强。
持续优化制度供给
专家建议,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更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持续优化制度供给,加快完善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体系、结构和制度建设,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一方面,伴随全面注册制改革落地,一系列资本市场制度安排应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促进资本与科技融合。“应进一步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市场化。”徐明表示。
丁志杰认为,应健全资本市场功能。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全面落地是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又一里程碑,需要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原则,进一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保护全面注册制落地等一系列资本市场改革成果,依法打击证券违法活动,强化资本市场法治建设。“应进一步加强法治化,加强投资者保护。在立法、监管、诚信和司法方面,我国有很多工作需要做。”徐明说。
此外,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也是资本市场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吴晓求表示,我国的金融文化和法律以及社会基础、独特的制度,使我国资本市场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中国特色金融之路需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的估值理论体系是对现有估值体系的增量贡献。估值体系中的中国元素,第一是法律制度。我国法律的制度结构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国的传统文化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国的制度背景对估值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都是要研究的。”吴晓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