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集结了粤港澳大湾区政企学等各界精英的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论坛在珠海横琴举办。该论坛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主办,广东省金融智库联合会、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金融发展局承办。
2023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纲要》发布第五年。粤港澳大湾区发挥金融改革开放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的积极作用,国际金融枢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论坛上,众多嘉宾热议粤港澳大湾区5年来的金融科技创新成就,怎样加强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以及如何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成为科技创新沃土更成了与会者关注焦点。
人民币业务增长势头强劲
近来,各国政要和跨国公司负责人纷纷来访,第133届广交会参展商数量创历史新高,境内外要素资源加快向大湾区集聚,大湾区金融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也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的重要推动力。
香港金管局副总裁陈维民在会上表示,香港对于支持各类跨境和离岸人民币业务和金融活动发挥着关键作用。过去几年,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增长势头强劲,人民币存款支付、融资、外汇交易、跨境贸易结算等活动均取得可观增长。目前香港的人民币支付系统交易量每天接近1.7万亿元,较三年前增长约40%。香港的人民币存款总额保持在1万亿元人民币左右的水平,三年内增加超过50%;跨境贸易结算增速更明显,三年内增长超过70%,2022年结算总额达9.3万亿元人民币。
粤港澳三地经贸往来频繁,大湾区城市对外开放程度高,正好为企业和银行使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跨境资金池和跨境融资提供理想的应用场景。
“经过各方的共同努力,人民币从2020年起就成为大湾区的第一大结算货币。到2022年末,大湾区存款规模达到43.3万亿元人民币,贷款规模达到32.4万亿元人民币,香港、广州、深圳的国际金融中心城市排名稳中有升,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副局长童士清说。
加快金融科技发展融合
近年来,大湾区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创新投入大幅增长。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称,2022年,仅广东研发经费支出就高达42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26%,研发人员数量、发明专利有效量、专利合作条约(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均居全国首位,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6年全国第一。
“基础科学的重大进步、重大突破对于我国乃至世界的改变是根本性的、跃进式的,但基础科学研究周期漫长、过程艰辛,既要俯得下身子,又要耐得住性子,需要政府、市场、社会、人才等各类主体、资源的有机结合,科学统筹、久久为功。”中国银保监会原副主席黄洪认为,金融在其中应当扮演重要角色,通过构建全周期融资渠道,提供多元化金融工具,有效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基础科学研究探索。
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指出,香港和大湾区兄弟城市可以强强联手,优势互补,借助金融的力量引领产业发展和升级转型。去年9月,香港和深圳前海管理局联合发布支持前海深港风投创投联动发展的18条措施,借此打通两地的资本流动脉络,引导来自各方的私募股权基金投资大湾区产业,特别是创新科技产业。
在王一鸣看来,加强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要解决以间接融资为主的社会融资模式与科技创新企业的融资需求不匹配的矛盾。为此就要构建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多层次体系,王一鸣提出四大举措:一是要探索信贷融资支持科技创新的新模式;二是要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三是要提高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水平;四是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科技创新的引导担保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