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我国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加强制度供给、健全市场基础功能、加快投资端改革,资本市场在助力稳定经济大盘、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交出了提升直接融资比重的新答卷。
Choice数据显示,前11个月,资本市场共实现股债融资6.68万亿元,其中IPO和再融资合计达到1.45万亿元,交易所债券融资规模为5.23万亿元。
专家预计,2023年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将进一步走稳走深走实,投融两端改革将更见成效,服务更多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实现高质量发展。
完善制度供给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为优化融资结构、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水平指明了方向。“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是方向、结果,“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是其路径和过程。
2022年,我国资本市场完善制度供给,推出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在股债市场发行、多层次市场建设、私募股权融资等方面作出机制安排,不断推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年中,证监会全面实施新一轮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三年行动方案,完善了上市公司退市后监管,优化了上市公司股份回购规则;科创板引入做市商交易机制,北交所混合交易制度改革推出。
与此同时,证监会推动科技创新公司债券试点转常规,将创新创业公司债券纳入科技创新公司债统筹管理,并对深化公司债券注册制改革作出了系统性制度安排,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启动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向投资者实物分配股票试点工作;为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证监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联合印发通知,推动区域性股权市场设立“专精特新”专板。
直接融资规模持续攀升
为经济发展注入动能
制度改革促进资本市场增强了韧性、释放出活力。2022年,资本市场融资和资源配置功能更好发挥,为稳定经济大盘、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
这一年,股债融资稳步增长。Choice数据显示,前11个月,交易所债市发行规模达到5.23万亿元,IPO和再融资规模合计超过1.45万亿元。其间,364家企业在沪深交易所IPO,累计融资5425亿元,上市公司再融资规模达9094亿元。在全球主要市场股权融资普遍低迷的背景下,今年A股市场融资功能有效发挥,“风景这边独好”。
这一年,资本市场结构明显优化,一大批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新动能”上市公司相继涌现。数据显示,年中IPO融资规模位居前三的行业分别为,电子、医药生物、电力设备。目前,A股上市公司总量较2019年初增长1360余家,战略新兴行业上市公司已达2300余家,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重要行业逐步形成集群效应。
这一年,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的适应性、包容性明显提升,市场化激励约束机制不断完善。资本市场并购重组主渠道的作用不断强化,Choice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交易所上市公司共披露各类并购交易2172单,交易规模达1.07万亿元;年中有42家公司强制退市,进退有序、优胜劣汰的市场生态正加速形成。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认为,我国资本市场进一步提高直接投融资效率,应从三方面着手:一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健全规章制度,二是进一步转向投融资并重,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完善上市公司结构,三是强化中小投资者保护,提升信息披露质量。
场外市场服务实体
“塔基”作用不断增强
宏观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不同类型、不同生命周期企业的多元化、差异化融资需求日益迫切。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服务实体经济,离不开多层次资本市场,尤其是场外市场“塔基”作用的完善。
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全国共有35家区域性股权市场运营机构,挂牌股份公司累计14949家。在中国基金业协会备案且正常存续的私募基金共有13.95万只,管理规模19.99万亿元,其中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管理规模分别达到5.56万亿元和2.79万亿元。
光大证券非银金融分析师王思敏认为,当前,资本市场体系中,主板突出大盘蓝筹定位,科创板支持更多硬科技企业脱颖而出,创业板服务于自主创新和其他成长型创业企业,北交所和新三板定位于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区域性股权市场对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则不断提高。
王思敏表示,未来,我国将形成股权与债权、场内与场外、现货与期货、公募与私募有机联系、错位发展的资本市场格局,构建包括股票市场、风险投资、债券市场、期货衍生品市场、场外市场在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市场体系,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