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由中国证券报主办,以“硬科技高质量创未来”为主题的“2022中国股权投资发展论坛”在南京建邺区举办。
来自私募股权、创投、母基金、上市公司、券商、银行、信托等机构的100余名业内人士共聚一堂。与会嘉宾认为,近年来,长期资金入市环境正在出现积极变化,创新资本迎来长青周期。与此同时,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新时代的投资主流,对于投资机构来说,如何深入推动实业投资、以更强的资源配置效率浇灌创新经济枝繁叶茂,成为新时代的投资课题。
长期资本助力基业长青
近两年,硬核科技创新呼吁“耐心资本”,私募股权创投行业里长钱活水齐头并进,保险资金、社保基金入市动作频频,行业创新资本迎来长青周期。
中国证券报党委委员、副总编辑蔡国兆认为,私募股权创投行业高质量发展,应培育“耐心资本”,以长期之力共筑基业长青。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在我国经济转型发展加速之际,“耐心资本”呵护科技创新的发展成为私募股权、创投行业抢占先机的题中要义。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推动下,长期资金入市环境正在出现积极变化。随着私募股权创投基金管理人的专业化水平显著提升,长期资金追求长期稳定收益的需求与私募股权创投基金擅长发掘和培育长期价值的能力越来越相匹配,双方合作空间大大拓展。”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党委委员、副秘书长黄丽萍表示,截至目前,百亿级管理规模的管理人达到268家,管理规模6.6万亿元,占总体比重48%。这些头部机构越来越成为长期资金资产配置的重要合作伙伴。
湖南大学教授、中国证监会市场二部原副主任刘健钧表示,新时期下,股权与创投行业资金来源逐步多元化,但主流资金进入仍需制度突破。他建议,个人养老金制度今年步入实施阶段,经过一段时间实践后,国务院和有关部门可修订有关规定,允许个人养老金投资股权和创投基金。
“智造”时代已至
“我们做股权投资或风险投资时,一定要和国家发展结合起来,不能忽略时代特征进行投资,目前的时代是最合适做硬科技投资的时代。”毅达投资高级合伙人薛轶表示。
新时期下,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突出创新资本战略作用,以基金投资实践引导社会资本归本溯源,加大对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的支持,是私募股权创投基金践行历史使命的必经之路。
海通开元董事长张向阳表示,近年来国内有越来越多资金涌入硬核科技投资领域,这背后主要有三大因素。第一,中国经过了四十多年改革开放发展,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粗放式的发展方式已经遇到了瓶颈,需要科技创新帮助我们更进一步。”第二,经济全球化面临一定挑战,“我们之前有一些原材料、配件可以到其他国家采购,但现在很多缺口需要我们自己填补”。在此背景下,外部客观环境的变化也对我国科技创新提出了更多要求。第三,科创板等相关市场平台的建设正在不断完善,资本市场越来越成熟,这也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基础。“举例而言,之前投生物制药的机构很少,因为投入时间太长,但是现在推出了科创板上市机制,这在政策上为很多科技创新企业提供了支持。”张向阳还表示,ESG等绿色发展理念的倡导也促使投资机构将更多目光投向科技型企业。
“立足于‘制造立国,科技为本’的国策,我国早期发展借助制造业产业链等方面的优势。但是随着产业升级、经济转型、高质量发展的推进,‘科技为本’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底层逻辑,也需要落到实处。”光速中国合伙人孙健认为,目前,外部压力、内部变化导致短期内大量资金投入到硬科技领域,无论是项目估值还是投资金额都不断创出新高。
优秀科创企业具备竞争优势
在硬科技投资席卷全球之际,如何占领创新高地,如何深入推动实业投资、以更强的资源配置效率浇灌创新经济枝繁叶茂,成为私募股权创投机构亟待思考的新课题。
“作为创投机构,我们在看好国内大市场的情况下,也非常鼓励参与投资的企业在海外拓展业务。其中,优秀企业在科技领域的研发、创新以及有别于国外企业的迭代速度,是我们很大的竞争优势。”祥峰投资管理合伙人夏志进表示,对中国的科技创新前景充满信心,优秀的科创型企业未来不仅仅能够在国内取得市场份额,在国际上也会越来越有竞争力。
具体到投资方向上,薛轶重点提到合成生物学领域的投资机会。薛轶认为,未来全球在生物医药或生物制造领域的博弈力度预计会进一步加大。“我们曾经做过统计,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文献数量在全球排名第二,说明我们在这一领域与世界顶尖水平没有任何差距;我们有非常好的制造业和产业化基础,叠加该领域所拥有的广阔应用前景,相关科技能够对原有产业生态进行一次升级改造。”
孙健强调,目前国内半导体设备行业面临着比较明显的边际变化。实际上,国内厂商的很多设备已经基本达标,但是客户鉴于对成本、可靠性、习惯性等方面的考虑,还没有积极尝试和采用这些国内厂商的设备,这也为相关企业提供了展示和证明自己的机会。同时,叠加国内可能会对半导体设备采购提供较大金额的政策支持,相关行业边际变化预计会步伐更大、速度更快。
“我们持续关注的方向之一是机器人自动化相关领域,这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保持传统制造业竞争力所需要的手段。我们注意到,目前许多相关新技术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夏志进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