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智能制造产业协会会长徐洪海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本次《规划》是制造业发展的顶层纲领性文件,其制定的一大原则就是注重实施性、可落地,将真正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其中特别关注了中小企业的升级,从任务、路径等多维度给出了发展指引。
徐洪海强调,《规划》是整个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大主要抓手。他认为,作为制造业大国,信息技术、科技发展只有切实落地到制造业,真正推动、实现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转型,才能带来高质量发展。因此,《规划》将提升全产业的自动化、智能化,使得国民经济“科技含量”更足。
纲领性文件注重可实施、可落地
“这是制造业发展的顶层规划,阐明了如何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对于《规划》出台的意义,徐洪海言简意赅。
《规划》提出发展目标:到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大部分实现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初步应用智能化;到203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全面普及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基本实现智能化。
其中,2025年的主要目标分为三部分:第一,转型升级成效显著,70%的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基本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建成500个以上引领行业发展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第二,供给能力明显增强,智能制造装备和工业软件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市场满足率分别超过70%和50%,培育150家以上专业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第三,基础支撑更加坚实,构建适应智能制造发展的标准体系和网络基础设施,完成200项以上国家、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建成120个以上具有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不仅具有纲领性,还具有可操作性。”徐洪海介绍,《规划》最大的亮点是,在可实施、可落地的大原则下,专家委员会在回顾了“十三五”规划实施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经济及产业发展需求,以制造本质需求为出发点,提出了具体目标、四大重点任务、六大行动,给各地制定自己的产业规划以明确的指引。
根据《规划》,四大重点任务分别为:加快系统创新,增强融合发展新动能;深化推广应用,开拓转型升级新路径;加强自主供给,壮大产业体系新优势;夯实基础支撑,构筑智能制造新保障。记者注意到,上海市已经率先发布了《上海市高端装备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了突破7000亿元产值的目标。
《规划》的另一大亮点是,首次提出促进区域智能制造发展,鼓励地方探索各具特色的区域智能制造发展路径;支持产业特色鲜明、转型需求迫切、基础条件好的地区建设智能制造先行区,并鼓励区域联动。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当前,集成电路等产业已经形成了鲜明的“区域发展”特征。《规划》提出区域性概念,更有助于细分产业的整体协同发展,有助于先进技术在制造业的落地。
经济高质量发展有了“主抓手”
“收到大红包,作为制造业类公司,知道劲该往哪儿使。”三丰智能监事会主席柯国庆告诉记者,在全球制造业竞争白热化、迈向智能化的态势下,《规划》出台将推动我国智能制造景气度不断提升。
毫无疑问,装备制造业、工业软件产业、解决方案系统集成等“工具类”智能制造产业率先受益。但在徐洪海看来,《规划》不仅仅是给制造业“发红包”,这是国民经济、全产业升级转型的主抓手。
徐洪海认为,作为制造业大国,信息技术、科技发展只有切实落地到制造业,真正推动、实现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转型,才能带来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因此,本次《规划》将提升各行各业全产业的自动化、智能化。
“半导体装备制造业是《规划》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整个智能制造的间接推动者。”对此,芯源微董事长宗润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半导体装备企业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交期长,背后一大原因就是传感器、机械手等零部件交期延长了。智能制造可以有效缩短各个环节需要的时间,从而提升整个产业的效率。
对此,有制造业人士表示,智能制造是科技革命、产业升级转型形成的新业态,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外在表现。那些率先采用新技术、实施智能制造的公司,或将取得行业领先优势。
《规划》特别关注了中小企业。徐洪海介绍,在整个制造业中,有大量的中小企业承担了零部件等核心环节的制造,《规划》不仅给中小企业指出了具体的任务和发展路径,还通过打造公共服务平台等,助力中小企业发展和“专精特新”计划实施。
在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方面,《规划》提出,加快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促进工程,针对中小企业典型应用场景,推广一批符合中小企业需求的数字化产品和服务。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开展装备联网、关键工序数控化、业务系统云化等改造,推动中小企业工艺流程优化、技术装备升级。依托数字化服务商,提供数字化咨询诊断、智能化改造、上云用云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