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信息资讯  >  时事要闻  >  当惊世界殊 百年经济发展见证大国崛起奇迹

当惊世界殊 百年经济发展见证大国崛起奇迹

编辑者:    2021/7/2 7:33:07    点击:541

“当惊世界殊”的奇迹,源自中国经济在1978年后,长达32年的时间里保持年均9.78%的高速增长。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的2020年,中国依然顶住了压力,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北斗”导航全球组网、“嫦娥”奔月、“深海一号”遨游沧海、量子计算机“九章”成功问世、C919全面试验试飞、“复兴号”高铁驰骋华夏……一个个标记“中国智造”“中国创造”的成果让全球惊羡。

  从沿海沿江沿边开放到内陆开放,从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浦东开发开放到设立海南自由贸易港……党引领人民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

  一百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弹指一瞬,却见证了中国从低谷走向复兴,从贫弱走向富强的光辉历程。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创业史”,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史”。

  一百年前,山河破碎,国弱家贫。一百年后,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和第一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国家。古老的中华民族,创造出世所罕见的发展奇迹。

  从“一贫如洗”到“中国奇迹”

  “他一年到头,顾上了吃,顾不上穿,一家三口都光着腚,冬天除了抱柴、挑水、做饭外,一家三口,都不下炕……”小说《暴风骤雨》描写了上世纪40年代元茂屯村民“赵光腚”一家的穷苦生活。

  几十年后的今天,元茂屯的原型——黑龙江省尚志市元宝村早已成为总资产超7亿元、人均纯收入超3万元的富裕村。

  元宝村的巨变是中国广袤大地上数以百万计村落振兴的缩影,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真实写照。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是世界上最贫穷落后的国家之一。1952年GDP(国内生产总值)仅679亿元,经过70多年的发展,2020年GDP突破100万亿元大关,稳居世界第二。

  中国经济完成了一次又一次里程碑式的跨越。1978年,中国GDP居世界第十位;2008年GDP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GDP迈上10万亿元台阶,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8%提高至现在的17%以上。

  “当惊世界殊”的奇迹,源自中国经济在1978年后,长达32年的时间里保持年均9.78%的高速增长。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的2020年,中国依然顶住了压力,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百年奋进,中国人民从基本解决温饱,到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彻底摆脱了绝对贫困。

  变化体现在人均GDP不断攀升的曲线上。新中国成立之初人均GDP刚刚过百元,到1987年突破千元,2003年跨过万元大关,2019年首次突破1万美元。

  “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中国经济奇迹的背后,是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成为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并且坚持不动摇。

  从判断我国经济发展处在“三期叠加”阶段到提出新常态,从贯彻新发展理念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再到明确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更加重视发展的可持续性和质量。

  2020年最新的经济数据成色十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进一步提高至54.5%,产业结构转型迈出新步伐;高技术产业投资、社会领域投资均实现两位数增长,需求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高技术制造业生产增速远超整体工业增速,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14.8%,新动能引领作用增强。

  从“一穷二白”到“中国创造”

  从上海坐火车去南京最快需要多长时间?

  一百年前,车程至少需要10个小时。而如果乘坐不久前新亮相的复兴号智能动车组仅需1个小时。

  从时速30公里到时速350公里,从进口产品到自主创新的高铁,中国铁路建设的发展历程,正是中国工业从零起步到崛起的缩影,见证了从“一穷二白”到“中国制造”再到“中国创造”的飞跃。

  百年前,中国近代工业已经萌芽,但在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工业几乎是“一穷二白”,基础十分薄弱。

  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曾写道:“一为‘穷’,二为‘白’。‘穷’,就是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白’,就是一张白纸,文化水平、科学水平都不高。”

  党中央明确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发展方向”之后,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就将有限的资源重点投向工业部门。第一辆国产解放牌汽车、第一台“东方红”拖拉机、第一根无缝钢管……伴随“共和国长子”创造的无数“全国第一”,新中国基础工业体系逐步构建起来。

  从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不到10%,连一辆汽车都造不出来,到现在拥有全世界最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包括汽车、电脑在内的220多种工业品产量位居世界首位……中国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

  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跟随模仿到自主创新的跨越式发展,背后是中国工业生产规模一次次的向上突破——2004年工业增加值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三;2007年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2010年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

  透过一个个“奔跑起来”的数字,可以看见中国工业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破浪前行——工业增加值从1952年的120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31.3万亿元,增长上千倍,连续11年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国家。

  “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里写下对光明前途的期盼。理想照进现实,今日的中国,这样的场景已随处可见。

  “北斗”导航全球组网、“嫦娥”奔月、“深海一号”遨游沧海、量子计算机“九章”成功问世、C919全面试验试飞、“复兴号”高铁驰骋华夏……一个个标记“中国智造”“中国创造”的成果让全球惊羡。

  从“边缘人”到“贸易巨人”

  1956年,50吨的新加坡橡胶由商船运到上海港,这是当时新加坡嘉兴树胶公司卖给中国进出口公司的工业原料。那时候,中国只能通过出口粮食、煤炭等初级产品,来换取橡胶等急需物资。

  如今的上海洋山深水港,桥吊高耸林立,集卡往来不息。每年吞吐2000多万个标准集装箱,首尾相连可绕地球3圈多,机电产品、汽车、手机、服装、玩具等琳琅满目的产品从这里装船发往世界各地。

  港口变迁是外贸发展的一个缩影,见证着中国从封闭、半封闭走向全方位对外开放。

  百年来,中国外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进出口总额由1950年的仅11.3亿美元跃升至2020年的4.65万亿美元,增长超过4100倍。自2009年起,我国已连续多年稳居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出口国地位。

  潮涌东方,开放以兴。从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到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再到新时代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中国开放的大门越来越大,贸易伙伴越来越多,外贸规模也实现量的提升。

  对比鲜明的数据是最好的注脚:197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为206.4亿美元,2004年进出口规模突破1万亿美元,2007年和2011年分别突破2万亿美元和3万亿美元。

  从上世纪90年代的“科技兴贸”,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党中央指出的方向非常明确:中国要从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

  “质变”随着时间的推移演进——1986年,纺织品取代石油成为中国第一大类出口商品,标志着出口商品从资源密集型为主向劳动密集型为主的转变;1995年,机电产品取代纺织品成为第一大类出口商品,标志着出口商品从劳动密集型为主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的转变。

  从沿海沿江沿边开放到内陆开放,从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浦东开发开放到设立海南自由贸易港……党引领人民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

  联合国官网日前发表一篇题为《中国,贸易巨人的崛起》的文章说:过去25年间,中国从占全球贸易不到1%的“边缘人”,飞速崛起为当仁不让的“贸易巨人”。

  面对国内外严峻复杂的形势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2020年中国外贸规模创下历史新高,成为全球唯一实现货物贸易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彰显了强大的韧性和活力。这一年,中国占全球的贸易份额也上升到接近13%。

  全面小康已经建成,中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

  开启新征程,奋进新时代,中华民族将以更加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国新国证期货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龙昆北路53-1号三楼   邮编:570105   电话:0898-66763478  
琼ICP备09000487号-3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17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