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信息资讯  >  时事要闻  >  加强政策协同应对人口老龄化

加强政策协同应对人口老龄化

编辑者:    2021/5/20 7:42:44    点击:542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2.64亿,占总人口的18.7%,65岁以上人口1.90亿,占总人口的13.5%,分别比“六普”上升了5.44和4.43个百分点,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2030年前后将迎来老龄化高峰期。国际经验表明,人口老龄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因此我国应从劳动力市场改革、社会保障制度、老龄产业发展、教育政策、创新性国家建设等方面加快进行顶层设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从退休制度来看,我国一直沿用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所制定的老退休办法,男性的退休年龄一般不得早于60岁,女性不得早于50岁。与OECD国家和欧盟国家相比,我国的退休年龄和老年劳动参与率都明显偏低,造成我国劳动力资源浪费。

 

  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的城市化率已达到63.89%,而具有非农户籍的人口只占45.4%,与世界上发达国家平均80%以上的水平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但同时也意味着巨大的提升空间。人口城市化能够提高我国的劳动生产率,也会带来城市移民的消费需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需求。我国应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市化与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并充分利用我国的大国经济优势促使劳动力资源在区域之间的自由流动与合理配置,这样有利于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通过人口转移带来增长动力。

  从养老保险制度设计与运行来看,过去的实践表明我国的“统账结合”模式兼具公平、积累和激励功能。近年来,我国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大幅提高,参保人数已接近10亿人,但也存在统筹层次较低,过度依赖基本养老保险第一支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个人商业健康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所代表的第二和第三支柱占比较低,低收入群体的缴费负担较重,广大农民工覆盖率偏低等问题。随着老龄化高峰期的临近,再加上要消化历史的转轨成本,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面临巨大压力。在养老保险的制度设计上,一方面,应以中央政府为主导,增强中央调剂力度,完善地区间养老保险支出的转移支付制度,加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提高国有资本划转比例,努力提高社保基金的投资效益。

  人口老龄化会引导最终消费的规模和产品构成发生变化,使之反映老年人的消费习惯、偏好和消费能力,人口老龄化也将直接导致国内市场需求的转型,老龄化会带来经济发展的机遇。未来二三十年,我国将进入老龄化的深度发展期,老年产业的发展与“银发经济”的兴起有助于扩大消费需求,我国应当在宏观经济政策上做好这方面的准备,充分释放老年人的消费潜力,将发展“银发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随着人口老龄化,由于工作人口的数量减少,富有生产性的人力资本数量会趋于下降,如果能够提高人力资本的质量,则能够提高社会的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由于预期寿命的延长是人口老龄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也为劳动者接受更长年限的教育和培训提供了现实的可能。因此,政府应扩大基础教育的投入,提高公共教育支出的水平,让国人接受义务教育的时间随着预期寿命的延长而延长。预期寿命延长也意味着人力资本回报期变长,政府应以此为契机,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终身学习型社会,尽快将我国的人口数量优势转化为人口质量优势。

  当劳动力资源日益稀缺时,人口老龄化会“倒逼”企业通过更多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来提升竞争力,促使我国的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升级。因此,人口老龄化既是对传统模式的挑战,又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机遇。经济增长理论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长期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是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我国应充分利用人口老龄化的“倒逼”机制,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为经济增长提供持久动力。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国新国证期货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龙昆北路53-1号三楼   邮编:570105   电话:0898-66763478  
琼ICP备09000487号-3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17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