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研讨会举行——
10月10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举办的“建设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与会的宏观经济领域专家围绕主题展开研讨、建言献策。
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
“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说。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认为,新发展格局体现了新发展理念,体现发展方式的转变。新发展格局是一个长期战略,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我们需要构建新发展格局来寻找新优势,重塑新的竞争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认为,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供给侧、需求侧两方面动态平衡。理解这个概念,有三个关键点,第一是经济循环;第二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要以我为主,在变局中开新局;第三,新发展格局是一个新的发展战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新环境下的延伸、拓展与创新。
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
黄奇帆认为,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第一动力是创新,应进一步增加科研投入,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率。
在刘伟看来,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创新。他认为,不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这既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关键,也是提高国际竞争主动权、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关键。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在这一过程中,既要更好发挥政府部门顶层设计、统一布局、组织协调的作用,又要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既要夯实基础研究,又要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既要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又要坚持开放创新,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黄群慧认为,一个完整的内需体系应该包括四方面:一是现代市场体系;二是现代化产业体系;三是公平公正的收入分配体系;四是健全的消费体系。
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建议,在新发展格局下,要继续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加强政策协调;要进一步通过改革开放释放制度红利,用改革的办法理顺财政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加快推进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
应大力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
“构建新发展格局要研究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内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二是对外如何进一步提升开放水平。”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李晓说,只有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才能在新形势下真正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应大力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以规则、体制、制度改革为中心,提升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水平。比如,对自贸试验区、自贸港,要允许其根据新的市场特点、新的发展趋势先行先试,根据自身要素、禀赋、需求形成多元化竞争格局,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原副校长林桂军认为,我国对外开放一定要立足全球价值链比较优势。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57个经济体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应该据此制定自己未来的政策,增强中国市场对外资的吸引力。
“新发展格局要坚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张辉说,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因为我们有完备的生产体系,有强大的消费潜力;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就要通过对外贸易和投资,拓宽全球价值链分工,通过进口和引进外资促进要素流通,加快要素升级。
刘伟认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一个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国际合作平台,有利于构建新型互利互惠的国际循环体系,实现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