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总理详解经济政策新思路,实现“六保”就实现正增长
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席记者会,就经济政策、就业民生、疫情影响、中美关系等热点问题回答了中外媒体的提问。
李克强表示,我们一定要稳住当前的经济,稳定前行,但也要避免起重脚,扬起尘土迷了后人的路。但是如果经济方面或其他方面再出现大的变化,我们还留有政策空间,不管是财政、金融、社保,都有政策储备,可以及时出台新的政策,而且不会犹豫,保持中国经济稳定运行至关重要。
“中国经济保持稳定、稳住基本盘,本身就是对世界的贡献,而且会为世界经济恢复增长、实现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李克强说。
实现“六保”就会实现经济正增长
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和基础。
“实现了‘六保’的任务,特别是前‘三保’,我们就会实现今年中国经济正增长,而且要力争有一定的幅度,推动中国经济稳定前行。”李克强在记者会上表示,今年没有确定GDP增长的量化指标,但确定了保居民就业、基本民生、市场主体等“六保”的目标任务,这和GDP经济增长有直接的关系。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表示,中国经济目前确实受到了疫情影响,但越是这个时候越需要看长远和大局,中国经济基本面并没有变。全年如果中国经济能有一个正的增长,或者在此基础上,争取一个3%左右的增长速度,这从全世界来讲,应该说都是非常不容易的。
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近期发布2020年中期《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预计世界经济2020年将下降3.2%。世界经济将缓慢复苏。
在记者会上,就“未来几个月是否会出台更大规模的刺激措施”的提问,李克强回应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推出了一个规模性的政策举措,应该说是有力度的。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和预算报告,今年的财政刺激政策体现在,首先新增1万亿元赤字、发行1万亿元特别国债和新增1.6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政府总计新增举债3.6万亿元。其次,延长阶段性减免社保费等举措,预计全年给企业新增减负2.5万亿元。另外,对企业金融支持也在加强,通过延长还本付息等举措,来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
“过去我们说过,不搞大水漫灌,现在还是这样,但是特殊时期要有特殊的政策,我们叫做放水养鱼。没有足够的水,鱼是活不了的。但是如果泛滥了,就会形成泡沫,就会有人从中套利,鱼也养不成,还会有人浑水摸鱼。所以我们采取的措施要有针对性,也就是说要摸准脉下准药。不论是筹钱或者说钱从哪里来,用到哪里去,都要走新路。”李克强说。
新在哪里?首先是发力方向不再是简单地靠投资驱动,而是聚焦“六稳”“六保”,稳住中国经济基本盘。
其次,今年财政资金使用方式也有创新。总理表示,我们强调政策资金要直达地方、直达基层、直达民生。新增的赤字和抗疫国债资金全部转给地方,省里面也就是“过路财神”,直达基层。
为此,今年中央首设特殊转移支付机制,初定规模为6050亿元,这笔资金将直接拨付给市县政府,支持地方“六保”。
李克强表示,我们现在要采取一个特殊的转移支付机制,这些钱要全部落到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落到社保、低保、失业、养老和特困人员身上,要建立实名制,这些都是有账可查的,决不允许做假账,也决不允许偷梁换柱。
为市场主体纾困、稳就业
李克强在记者会上多次强调了市场化改革。他表示,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表明,越是困难越要坚持改革,我们宏观政策提出的稳和保是通过市场主体去支撑的,而且是围着市场主体的困难和关切去做,这本身就是市场化改革的做法。
李克强表示,首先是要让市场主体活下来。政策的真金白银主要是为市场主体纾困,激发他们的市场活力。真金白银要确保落到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身上。这次政府工作报告说要留得青山、赢得未来,我们现在有1.2亿市场主体,他们就是青山,留住他们,就会赢得未来。
李克强说,我们推出的规模性政策叫作纾困和激发市场活力,主要是来稳就业、保民生。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所长陈玉宇撰文分析,在这次疫情冲击下,很多企业不是因为自己经营不善、选错了业务方向而遭受损失,所以必须帮助它们渡过难关。现阶段,政策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稳企业和保就业。
“一系列政策措施优惠力度大、受益范围广,有力支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帮助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全国政协常委张连起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我国进一步出台有温度、有力度、阶段性的助企纾困政策,加快推动各类企业复工复产达产和经济社会恢复正常运行。通过制度性安排和阶段性政策并举,重点减轻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困难行业企业税费负担。
张连起表示,近年来,我国出台的减税降费措施是制度性、持续性的,比如增值税改革、企业所得税改革,叠加累积效应很大,企业减负会越来越明显。在此基础上,新政策的出台给企业带来更多减税红利。2020年减税降费预计2.5万亿元。可以说,减税降费在2019年创下2.36万亿元的历史新高后,将再次刷新纪录。
全国人大代表、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黄茂兴表示,当前全球疫情蔓延,国内经济发展面临的风险前所未有,此时更需要依托经济制度优势为国家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当前仍要更大限度地激发我国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而面对新冠疫情所带来的就业难题,李克强表示,要稳住现有岗位,创造更多新的岗位,并对重点人群提供重点扶持政策。
受到疫情影响,与2019年的目标相比,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设定的就业目标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调。新增就业从1100万人下降到900万;城镇调查失业率从5.5%上升到了6%,城镇登记失业率也从4.5%提升到了5.5%。
李克强表示,为稳住现有就业岗位,政策能用尽用,投入的钱是最多的,规模性政策资金允许基层用于减税降费,而且允许用于为企业减房租、贴利息。以及采取资助企业以训稳岗的政策。同时创造更多新的就业岗位。对重点人群就业有重点扶持政策,例如大学生就业群体,今明两年将持续提供就业服务等。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科院副院长张兆安表示,做好今年的“六稳”和“六保”工作,眼下最重要的就是让新政策、好政策尽快落实落细。要把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有推出的新政策和新举措,快速高效地落实到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去,精准施策。
消费、投资仍是发力点
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李克强表示,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冲击,我们不可能轻车走熟路,只能是大车行难路。所以我们在政策上要注重创新。我们这次所采取的规模性政策,用了70%左右的资金比较直接地去支撑居民收入,因为这样做就可以促进消费、带动市场。
目前,生产端的复苏快于需求端。4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9%,从上月下降1.1%转为正增长,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7.5%。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哲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消费复苏慢于供给恢复,未来刺激消费活力、打通供需的良性循环是关键。在前期金融支持、减税降费等救助政策之后,企业的流动性得到了明显改善。随着复工复产和推进,企业的生产和盈利均进入恢复期,但消费端的恢复弱于供给端。
“如果不能推动消费与供给的同步复苏,企业的库存压力将会显现,降低企业盈利改善的持续性。考虑到海外疫情仍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海外需求萎缩对于中国出口订单的滞后影响仍不可忽视。”刘哲说。
除了扩大消费,李克强表示,还要扩大有效投资,我们投资的重点是“两新一重”,就是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和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要用改革的办法,用这些资金来撬动社会资金的投入。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联通研究院院长张云勇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做好数字经济领域的“新基建”有助于促进技术创新和生产力提升。在这类领域,要加大开放市场准入,更加依靠市场机制与企业行为。
疫情压力之下,中国优化营商环境的进度从未停滞。中国不断加大国家级经开区、边境(跨境)经济合作区等示范区的开放力度,加强对外商企业的服务,修订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等,指导地方全面落实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切实做好服务以及外资促进、保护等各项工作。
刘哲表示,当前无论是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还是城市竞争力的提升,都不再是简单拼政策优惠、拼资源储备、拼成本低廉的阶段,之后需要拼营商环境。营商环境的优化不是简单一次性达标的问题,不是一阵风。优化营商环境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是新经济产业对于经营环境的新要求,关系到经济发展质量、城市竞争力,以及产业转型的进度。
张云勇表示,5G是新基建最关键的领域之一,具有承上启下作用,其发展将有效拉动投资,并促进各类数字经济发展。对于5G未来发展,建议政府有序引导,从源头上进行顶层设计、合理规划,尤其加大税费优惠支持力度。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