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风雨兼程。截至9月30日,创业板上市公司增至773家,总市值达5.68万亿元,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引擎。创业板逾九成企业为高新技术企业,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高新企业之家”。
十年再出发。完善创业板发行上市、再融资和并购重组制度等改革已提上日程。创业板有望重塑发行、审核、注册、交易各环节,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创业示范引导作用,驱动科技创新企业高质量增长,努力打造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相匹配的资本市场生态体系。
创业板自诞生之日起便肩负着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驱动科技创新企业高质量增长的重要使命。十年来,直接融资不断投向创新创业领域,创业板已成为中国新经济集聚地、科技创新企业理想上市地。 资金活水激发创新活力
截至9月末,深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占比已从2009年创业板开板之前的不足26%提高至45%,前三大市值行业分别为医药生物、电子、计算机,与十年前存在明显差异。
创业板已具备鲜明的板块特色并形成示范效应,在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549家公司中,以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为代表的产业聚集效应明显;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例,已有208家公司登陆创业板,占比近三成。创新企业集聚,研发实力硬核,近十年创业板公司平均研发强度超过5%,2018年更有91家公司的研发强度高于10%,研发投入持续高于A股平均水平,为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
招商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张夏表示,设立创业板的目的包括为高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渠道;通过市场机制,对创业资产进行有效定价;为风险投资提供退出渠道;促进企业规范运作等。十年来,创业板培育的上市公司大都是在成长阶段中接近成熟期的中小企业,近70%为TMT、医药生物及高端制造业创新公司。应当说,创业板十年来的表现符合设立初衷。
龙头起舞引领高质量增长
十年来,创业板头部公司引领高质量发展态势明显。
从上市公司质量看,创业板已汇聚一批龙头企业,构筑板块稳定发展基石。截至9月末,创业板已有4家公司市值超过千亿元,25家公司市值超过300亿元。
2009年,创业板没有一家公司年收入超过30亿元或净利润超过5亿元。经过十年发展,2018年营业总收入超过30亿元的创业板公司有93家,净利润超过5亿元的公司有45家。2019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亿元以上的创业板公司有169家,其中128家属战略性新兴产业。
张夏举例,创业板设立十年以来,诞生很多引领行业增长的“排头兵”,包括传媒领域的蓝色光标,检测领域的华测检测,电子系统组装领域的欣旺达,医疗器械领域的乐普医疗,医疗服务领域的爱尔眼科等。
深改起航提升服务能力
十年来,创业板担当了资本市场改革创新的“试验田”,进行了一系列贴近创新型、成长型企业发展特征的制度尝试和创新,平稳起步并稳定运行,为资本市场积累了制度建设经验,但随着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层出不穷,将满十岁的创业板也面临着上市门槛高、发行市盈率受限、有效的优胜劣汰机制待完善等成长的烦恼。十年再出发,创业板改革已提上日程。
10月18日落地的修改后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允许符合国家战略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资产在创业板重组上市。与此同时,注册制向创业板推广的政策信号强烈。9月,证监会宣布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12个重点任务。在补齐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短板方面,证监会将推进创业板改革。10月,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表示,希望中国证监会加强对深圳资本市场发展的支持和指导,加快完善创业板发行上市、再融资和并购重组制度,推动注册制改革。10月20日,证监会副主席李超首次公开提出,推进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
张夏认为,推进创业板改革,注册制可期。首先,可借鉴科创板经验,推出符合新兴行业公司的多重上市标准,便于更多优质公司上市,也为创业板市场增添活力;其次,注册制配套退市制度的改革将优化市场供给结构,有助于遏制炒壳乱象;再者,要完善市场化定价,实现估值合理化。
前券商资深保荐代表人王骥跃表示,一方面,创业板改革要优化入口,适度降低IPO门槛,实行市场化定价;另一方面,要优化市场化退市指标和空壳公司强制退市规定,加大市场化退市力度和劣质公司出清机制,可借鉴科创板非公开询价减持机制,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创业企业。
前海开源基金董事总经理杨德龙指出,目前创业板试点注册制的改革条件已基本成熟。在上市条件方面可适度放宽。例如,降低上市门槛,允许暂时亏损的科创类企业上市,取消持续盈利要求。鼓励代表经济发展方向的科技行业公司上市。一些科技类公司、互联网类公司“同股不同权”,具有特殊股权结构公司也可允许上市。可考虑将那些在海外注册、主要业务在国内的科创公司纳入创业板试点注册制范围。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