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信息资讯  >  时事要闻  >  亚太自贸区:红利与角力

亚太自贸区:红利与角力

编辑者:    2014/11/24 8:36:50    点击:828

    亚太自贸区:红利与角力

  近日,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与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九次峰会(G20)先后在北京和布里斯班召开。亚太地区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影响力和推动力也得到了充分展现,亚太自贸区(FTAAP)进程在本次APEC会议上得以正式启动,APEC各成员批准了推动实现亚太自由贸易区的路线图。在随后召开的G20峰会上,与会领导人也就扩大全球贸易达成共识。G20峰会闭幕后,中澳实质性结束自贸协定谈判。此前,中韩自贸区实质性谈判也已结束。中国对外自贸区建设迎来“突破时刻”。

  目前,亚太地区还存在两个规模较大的区域性自贸协定——由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和以东盟主导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亚太自贸区与TPP、RCEP是否将走向融合?如何看待中美两国在亚太自由贸易问题上的博弈?如何看待亚太地区多种自贸安排重叠交织而可能出现的“意大利面碗效应”?
  为探究以上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本期采访了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战略合作机构、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IIE)创始人、名誉所长弗雷德·伯格斯坦(Fred Bergsten)、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特邀成员、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金中夏,以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是为“21世纪北京圆桌”第431期,以飨读者。
  亚太自贸区带来新红利
  《21世纪》:亚太自贸区的建立将给亚太国家带来哪些红利?对全球经济增长又有哪些推动作用?
  赵晋平:自由贸易协定(或自由贸易安排)对于区域成员宏观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方面是贸易创造效应。亚太自贸区的成员需要相互开放市场,提高自由化程度,对多数甚至绝大多数商品实行零关税,也应该包括对大部分服务贸易领域开放投资准入,如果是一个高水平的自贸区,这种自由化程度还会进一步提升。这将会产生巨大的贸易创造效应。因为各参与方的贸易成本将会明显降低,有利于各自相对比较优势的发挥,刺激新的贸易需求。当然,贸易创造效应的内涵不止于此,还包括投资创造效应。在多边自由贸易区内的市场可以看作是一个统一市场,无论是区域内经济体间的跨境直接投资,还是来自区域外的跨境直接投资,进入这个区域后,可以利用这个统一的市场扩大自身的发展空间。这将有利于各国的跨境直接投资,区域外资金也将因市场预期的提升而加快进入自贸区内投资,使得投资出现较快增长。投资增长和贸易增长有利于促进竞争,竞争有利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从而进一步提升经济增长质量。从贸易创造效应来看,对于区域内各个成员而言,只要加入了自由贸易区,就可以享受到贸易自由化带来的红利,并且有利于促进国内竞争,为经济增长带来新的动力。
  另一方面是贸易转移效应。由于区域内贸易成本在降低,这些经济体过去与区域外其他经济体之间的贸易、经济和投资关系,可能会更多向区域内成员之间转移。因此对于加入亚太自贸区内的经济体而言,贸易转移效应的影响是积极的。但对于没有加入自贸区的经济体来说,贸易转移效应带来的是贸易机会减少的不利影响。这也是各经济体会选择积极加入区域性或多边自由贸易协定的一个重要原因。
  未来的亚太自贸区包括APEC的21个经济体,如果21个成员签署了跨区域自由贸易协定,以高水平、自由化的方式发展,所带来的贸易创造效应、竞争促进效应,以及贸易转移效应,会比其他一些自贸协定更加显著。将会促进区域内的成员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巨大的宏观经济收益,有助于推动各国自身的经济发展和本地区贸易、投资的持续增长。
  对企业而言,随着区域一体化的推进,红利也会逐渐显现。由于相互间市场的开放,企业的目标市场在明显扩大,产品出口到各国的关税和成本都会降低,同时也可以用较低的成本进口所需的其他成员生产的产品、原材料和零部件,进一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升效率。此外,还会扩大市场选择范围,提高投资便利化程度和自由化程度。然而,机遇和挑战是并存的。随着市场的扩大,各国企业都在同一平台上竞争,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也会明显上升。但是从宏观经济收益来看,机遇明显大于挑战。
  消费者也可以从自贸区中获得红利。由于贸易成本、交易成本在降低,消费者更容易得到各国的商品和服务,成本也会降低,这有利于提升消费者剩余。当然,对于消费者个人而言也存在一个挑战,由于市场的扩大,竞争在加剧,如果不通过提升自身素质去适应新的竞争环境,职业选择可能会面临压力和挑战。
  所以,加入自贸区的各国或各经济体,都会获得宏观经济收益,有利于促进各国经济、产业、贸易、投资的增长,促进就业稳定和增长,提高国民福利。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区域一体化框架,在很大程度上各国是用利益绑定方式,在合作的背景下进行协调和沟通,有利于提升区域成员整体在全球治理和全球事务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也有助于推动全球的经济长期稳定增长。所以,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区域自贸协定的溢出效应。
  金中夏:亚太自贸区的不断推进,能够使亚太地区国家之间的资源配置和分工更加有效。根据国际贸易中经典的比较优势理论,各国发挥比较优势,专业化地生产有优势的产品或提供有优势的服务,并进行交换,可以使各国的福利达到最大化。这在理论上是成立的,关键是现实当中是不是真正能达到自由贸易。亚太自贸区能够在一个比较大的区域范围内达到这样的自由贸易条件,使资源利用的效率大大提高,最终亚太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都能够得到提高。同时,由于亚太地区国家的贸易量、GDP已经超过了大西洋两岸的国家,所以亚太自贸区的不断推进和发展,将对全球的经济增长、福利改善、财富增加产生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弗雷德·伯格斯坦: 亚太自贸区的大多数参与国的收入及出口将受益。到2025年,中国能够获得5820亿美元的收入和1.6万亿美元的出口扩张(以2007年美元计算)。我们的研究显示,在10年之后,全世界的总收入会增加约1.9万亿美元。
  如何看待“意大利面碗效应”?
  《21世纪》: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发展迅猛,形成了各种双边、小多边和多边自贸安排重叠交织的格局,各个协议不同的优惠待遇和原产地规则就像碗里的意大利面条,一根根地绞在一起,这被贸易专家们称为“意大利面碗效应”。那么,应如何看待这一效应?如何处理亚太自贸区与其他自贸安排的关系?
  弗雷德·伯格斯坦:在理想化的情况下,亚太自贸区可以融合所有现存的双边及区域贸易协定,从而破解“意大利面碗效应”。然而这在现实中很难实现,大部分现有协定恐怕都会持续,与亚太自贸区平行存在。“意大利面碗”中关键的问题是原产地规则间的矛盾,这意味着企业之间的贸易合同会有很多麻烦,然而这些麻烦从宏观的角度上来看又并没有那么重要。
  金中夏:在全球范围之内,我们要首推多边自贸安排,即WTO。在亚太地区,我们首推的是亚太自贸区的概念。在亚太自贸区概念范围之内,还有很多次区域性的安排,比如TPP、RCEP,或者是中日韩自贸区,以及很多双边的自贸安排。这些次区域性安排都应该服从于亚太自贸区这一亚太整体的自贸安排,主要规则与其保持一致,最终促成亚太地区自由贸易的真正实现。
  在本次APEC会议上,中国推动所有成员就实现一个亚太区域统一的自由贸易区前景达成共识,是非常关键的。至少在概念上,在官方的理念层面,把已经形成的和正在谈判的各种亚太地区内的次区域的自贸安排,从远景上统一起来了。APEC各成员在会上决定启动亚太自由贸易区进程,批准APEC推动实现亚太自由贸易区路线图,这一共识的达成本身就是一大成就,是历史性的突破。亚太各国都看到,即便目前有很多双边、小多边的自贸安排,但是最终各国是愿意走到一起的,而不是渐行渐远的。
  赵晋平:我认为,“意大利面碗效应”不能完全解读为负面效应,也具有一定积极因素。一方面,这说明各国还在积极寻找机会,希望通过加强与不同经济体之间的区域经济合作,来带动区域贸易、投资和经济增长,这至少是积极行动的一种反映。当然,由于各自所面临的情况有所不同,所采取的路径也会有所区别和差异,所以导致各种各样的自贸协定交织在一起,规则也趋于复杂,增加LE企业的成本。
  另一个可积极评价的因素是,由于存在各种各样的自贸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冲部分贸易转移效应的负面影响。比如,虽然中国没有参加TPP发起国谈判,未来TPP如果生效,中国可能会受到一定负面经济影响,但是影响不会太大,因为TPP的成员中,部分国家已经与中国签署了自贸协定。
  这其中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整合各种不同形式、不同范围的自贸区框架。理论分析和国际经验都表明,一个自贸区包括的范围越大,参与的经济体越多,相互之间的经济互补性越强,它所带来的经济影响就越大。从这个角度来讲,亚太自贸区已经远超过目前已有的各种自贸协定,包括TPP、RCEP,以及美国和其他经济体的自贸协定。所以亚太自贸区未来可以期待的宏观经济收益也会高于已有的各种自贸区。亚太自贸区建成后,如果双边自贸协定的两个成员都属于亚太自贸区的范围,就可以在这个大框架下进行整合。如果亚太自贸区的大框架把所有条款或所有双边框架下的领域都包括在内了,双边协定在一定意义上就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了。如果需要区别于其他经济体,适用条件仍然需要限定在双边范围内,还可以继续保持双边协定的有效性。但总的趋势是,各种仅涉及双边或有限次区域多边范围的协定通过逐步整合,最后会成为范围更大、涉及领域更多的协定所覆盖。亚太自贸区形成后,整合能力会明显提升,很多双边的,或者次区域的自贸协定可能就随之结束了它们的历史使命。目前,商签跨区域的、多方成员参与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框架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潮流。这些自贸区可以为区域成员带来更大的红利,同时也可以避免由于大量重复和复杂谈判带来谈判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更有利于推进整个地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亚太地区三大自贸协定走向融合?
  《21世纪》:如何理解亚太自贸区与TPP、RCEP的关系?未来这三大协定是否将趋于融合?
  金中夏:在现阶段,已经客观形成了TPP和RCEP,那么这几个自贸协定强制性融合是不太可能的。因此,一种情形是,让它们各自发展,在各自形成了一定实力之后再进行谈判。另一种情形是,比如中国与TPP成员可能一对一发展出一些双边自贸安排,它们之间可能是完全独立的,也可能是互相渗透的。虽然TPP目前把中国排除在外,但是由于中国跟其中很多成员发展了双边的自由贸易协定,那么TPP对中国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就被稀释掉了。同理,比如RCEP中的某个成员不在TPP里面,但它与TPP的一些成员达成了双边自贸协定,那么这种小的双边安排的不断渗透会使得不同的区域自贸安排逐渐互相融合。在这种情况下,不同区域自贸安排的融合,逐渐接近形成一个大的亚太自贸区。我认为这是一种比较现实和理想的前景。当然,还有一种情形是,TPP的成员范围不断扩大,中国也加入进去了。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如果既在RCEP里又在TPP里,那么即使RCEP和TPP不能完全融合,交集也将越来越大。
  赵晋平:首先这几种机制不是相互替代、相互排斥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各个机制自身都是开放的,RCEP、TPP都是开放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机制,只要愿意加入,通过谈判进行相应承诺,都是可以加入的,不是先天性地就把一些成员隔绝在外。所以,它们是相互包容,而不是相互排斥的。另一方面,TPP、RCEP的成员数量和推进进程已经先于亚太自贸区,这两者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成熟的条件。从推进程序来看,区域贸易一体化进程需要经历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RCEP、TPP取得的实质性进展,将有助于促进亚太自贸区的最终形成,对促进整个亚太地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积极效应。
  弗雷德·伯格斯坦:成功建立亚太自贸区的其中一条路正是融合TPP与RCEP。然而,RCEP在谈判进程方面已经远远落后于TPP,因此可能不久之后就不能作为TPP“对等的合作伙伴”了。如此一来,考虑到亚太自贸区与TPP的很多成员国都会重叠,最有可能的结果就是在TPP完成后,依靠TPP的基础完成亚太自贸区的构建。对于任何形式的亚太自贸协定来说,中美两国基于现有的自由贸易协定进行的谈判都是关键。
  《21世纪》:中国应如何通过参与G20峰会等国际交流平台,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金中夏:G20是立足全球的高端的经济治理平台,其出发点和落脚点不局限于亚太地区。在自由贸易方面,G20强调得更多的是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进一步升级、巩固和发展,推进多哈回合谈判取得实质性进展,从全球层面防止区域自贸安排的碎片化。因此,如果我们在G20框架内强调区域贸易和投资的合作,比如亚太自贸区的建设,那么前提应该是维护全球的多边贸易体制,而且要强调全球多边贸易体制首要和优先的位置。
  TPP与中美博弈
  《21世纪》:美国主导的TPP是否有意将中国边缘化?如何看待中美两国及其他国家在亚太自由贸易问题上的博弈?
  金中夏:我认为当前中美两国博弈的实质有点像“圈地”。比如美国带头搞TPP,想把中国排除在外。当然,美国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是有很多争论的。当年美国加入TPP的时候,中国也是可以加入的,甚至当时美国也有意与中国一起加入。但是当时中国对于TPP还没看清楚,因此也就暂时没加入。后来TPP发展起来了,中国再加入就困难了。因为现有成员的谈判已经走了很远了,很难再与中国从头开始重新谈判。这从技术上看确实有一定的理由。但不可否认的是,美国重返亚太以后,政治上的考虑越来越多。它把TPP作为一个筹码,如果TPP越做越大,而中国又越来越孤立,那么将来中国想进入TPP,可能签的就是城下之盟了。
  但是,在这一轮博弈中,中国首先加快了自己的开放步伐,包括去年上海自贸区的正式成立,今年沪港通的开通,中韩、中澳自贸协定的谈判,以及亚投行的建立等。亚投行目前主要是做基础设施投资,它的潜力很大。加入亚投行的成员之间的经济合作会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将来还会不断提高合作的水平。
  显然,中国不可能被TPP孤立在外,而且随着中国与越来越多的国家签订自贸协定,即便TPP想孤立中国,其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在中美两国的博弈当中,中国的做法是以全方位的开放回应可能的围堵。美国是简单地在地理上在中国周边划一条线,然后把中国的朋友都拉拢走。但是中国的套路不是这样,比如金砖国家是分布在世界几大洲的,中国与欧洲主要大国的合作也在深化,这些合作已经突破了美国在地理上给中国划的这个圈。另外,中国以具有建设性的、开拓性的努力,建立了亚投行和丝路基金,其诚意之高、贡献资源之巨,是所有相关国家都没有理由拒绝的。因此,中国以无形的合作共赢理念突破竞争对手有形的围堵之网,在很大程度上把美国划的这个圈的效力中和掉了。
  中国并不希望国际社会重复过去美苏冷战、北约与华约分庭抗礼的格局,而是实现真正的和平繁荣的全球化。中国与美国之间,在世界这个舞台上,都不可能实现零和博弈。我希望最终的结果,还是双方以实力为基础,互相尊重、互相开放、互相融合。这是中国应该走的一条路,而且我也希望美国最终能够选择跟中国相向而行。这是我个人对中美博弈和世界经济格局前景的一种展望。我觉得这种前景对中美两国和整个世界都是比较有利的。
  赵晋平:在当今世界,不包含中国在内的任何跨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在红利方面都会大打折扣,因为中国毕竟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且已经是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从这个角度来讲,TPP不可能完全把中国排斥在外,中国也是可以选择加入的。问题在于,从美国的角度来看,目前TPP处于规则制定阶段,并不希望在这一阶段吸收中国加入。未来的可能结果时,发起国谈判结束,规则制定基本完结,再来讨论中国加入的问题。届时就会要求中国必须作出市场开放的承诺,接受其制定的规则。对中国而言,对加入TPP也应持开放和积极的态度。TPP作为一个高水平、跨区域的多边自贸协定,它所带来的积极效应是非常巨大的,而且这些效应也和中国未来发展的长期目标相一致,所以我们对TPP也应该持积极态度。
  当然,在目前的条件下,我们可能还无法达到直接参与TPP谈判的目标。但是,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所提出的“进一步推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进一步加大扩大开放力度,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我认为中国正在积极做好准备,加入一些高水平自贸协定谈判的条件也将逐步成熟。
  在自由贸易方面,各国之间一定的博弈肯定是存在的。一方面,大家都有积极的愿望,另一方面,由于各自的利益诉求、资源禀赋、发展阶段、发展水平不同,要求也是千差万别的。所以,推进区域多边框架本身就是一个谈判、讨价还价或者博弈的过程。这种博弈是在推进过程中产生的,完全可以通过谈判达到大致的利益平衡,产生大家都能接受的结果,这就是谈判所要达到的目标。任何一项多边或双边的自贸协定、区域经济一体化框架,都是通过这样的过程来实现的。各国只要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通过谈判,互相兼顾各自的利益诉求,最后就能形成利益大体平衡的结果。
国新国证期货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龙昆北路53-1号三楼   邮编:570105   电话:0898-66763478  
琼ICP备09000487号-3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17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