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社01月06日讯
随着农业生产直接补贴政策定音,多个农产品有望结束“上下两难”的尴尬境地。虽然直补推出具体时间表还未公布,但政策已在农产品期货市场引起价格波澜,大连商品交易所豆一1405和1409合约在上周一度触及跌停,而郑州商品交易所棉花远月合约1411上周跌幅近3%。
收储被取代
财政部长楼继伟日前表态,将制定目标价格,试行补贴大豆及棉花农户。虽然财政部并未提供时间表,但这是官方第一次明确提出直补政策将推出,意味着之前市场对于收储与直补政策的争议结束,直补政策正式登上历史舞台,而收储将逐渐被取代,这对于中国相关农产品价格市场化有着深远影响。
此前的高价收储政策主要是为了保障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但从统计数据来看,政策效果远不及预期。以大豆为例,收储政策自2008年开始实施,但中国大豆播种面积此后逐年下降,从2008年的1211.8万公顷下降至2012年的970.9万公顷。
因为在收储价格上涨的同时,农民种植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的上涨速度更快。2012年大豆种植每亩总成本为578.2元,比2008年收储启动时增加了66%。而大豆现货价格却因为进口低价大豆的冲击上升缓慢,显然收储政策已经不能够保证豆农的种植积极性。
收抛储政策过多地对农产品价格进行直接干预,影响了市场的正常运转。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对农民直接补贴是更为常规的做法。此举一方面可以使农产品真正面对市场,从而做出合理的生产安排,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管理层可以更为灵活地支持一些重点农产品产业。因此收储政策被直补政策所取代,是市场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进口或减少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农产品进口量逐渐增加,并开始冲击国内市场。由于国外因为直补、大规模生产等原因,价格较国内有着明显的优势。棉花、大豆、白糖、小麦等多个品种均呈现内外盘价差较大的格局。虽然对于农产品进口仍未完全放开,配额、关税等政策一定程度上仍限制了低价农产品进口的泛滥,但农产品进口逐年增加已经成为事实。
业内人士认为,国内外巨大的价差是我国农产品进口增加的主要动力。如果收储价格进一步提高,那么随着国内价格的上升,进口贸易商也会相应提高对国外进口农产品的报价,只要有利润,进口就不会减少。相反,如果直补政策施行,国内农产品价格理性回归,内外盘价差缩小,在利润微薄的情况下,进口反而会减少。
从国内高价收储政策中,国内农民并未受益良多,政策反而变相补贴了国外供应商。过去十年,进口低价大豆始终压制着国产大豆,国外供应商在这个过程中受益颇丰。即便是在有进口配额限制的白糖等品种身上,受国内外市场间巨大利差的诱惑,走私糖案件仍然屡禁不止。如此,农产品迫切需要更为市场化的直补手段。
价格近强远弱
由于目前国内农产品价格仍在收储价保护之内,直补政策对近期现货价格影响不大。大连商品交易所上市的豆一主力合约1405价格上周收至4466元/吨,已经完全磨平之前由于对直补政策恐慌所造成的下跌,周K线报收一个长长的下影线。但远月的豆一1501合约却显示出明显的弱势,周跌幅为3.74%,较主力合约贴水273元/吨。
棉花期货市场亦是如此,近月合约1401价格接近19000元/吨,而远月合约1411上周跌幅超过3%,较近月贴水超过2000元/吨。
大豆和棉花是目前所有农产品中受收储政策影响最大的产业,自身发展的境况倒逼扶持政策“不得不改革”。可以说这两个品种是农产品市场化改革的试点,直补政策在这两大领域的施行,将提供重要经验,目前其他农产品对于直补也是翘首以待。在这样的背景下,小麦等品种期货远期贴水现象也比较明显。
虽然直补具体的时间表还未公布,但远期农产品价格下跌已经成为必然,近月合约及现货价格仍在收储价格保护之内,短期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如2013年12月30日豆一主力合约1405的大幅下跌是恐慌情绪的错杀,某种程度反而成了短线交易很好买入点。
此外,中国此前两年收储棉花约1000万吨,占全球库存总量60%。中国大豆库存目前约400万吨至500万吨,且这部分库存均以较高的价格进行收储。农业直补政策出台后,上述库存可能会逐步投放到国内市场,但考虑到财政压力,库存释放到一定比例之前,价格不太可能有较大幅度下跌。因此预计直补政策的出台节奏可能会较为温和,不排除推出时间点滞后于各方预期的可能性。
收抛储政策施行初期效果尚可,但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加快以及农产品进口数量的不断增加,收抛储政策逐渐成为阻挡市场供需规律的障碍,甚至造成多个农产品价格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