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冰火两重天”来形容当前的全球货币政策格局应该再合适不过了。一边是美联储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不遗余力地采取量化宽松甚至是“二次量化宽松“政策来刺激经济、拉动就业和出口,另一边则是增长前景更稳健的诸多新兴经济体使出浑身解数,以应对日益升温的通胀和资产泡沫威胁。
2日,也就是美联储旨在探讨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的议息会议召开当天,印度和澳大利亚两家央行双双宣布加息,其中澳大利亚的加息举措更是出乎大多数人的预料。当局要传递的信息很明确:对抗通胀。分析人士指出,随着全球货币政策“两极分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大量廉价资本涌入新兴市场和高风险资产,这给新兴经济体的政策调控带来了很大难度。
经济复苏蜜月已过
周二,印度央行宣布,将基准利率上调25基点,至6.25%。这是该行今年来的第六次加息。本次加息在多数专业人士的预料之中,彭博资讯此前调查的23位经济学家中,有15位预见到2日的加息。印度是亚洲乃至全球最早加息的经济体之一。
同样在2日,已按兵不动五个月之久的澳大利亚央行也宣布,将基准利率上调25基点,至4.75%。这一举动出乎大多数人的预料,此前在24位受访经济学家中,仅有7人预见到了加息。
分析人士指出,两家银行并不寻常的加息举动,凸显了决策者对于通胀压力的警觉。在印度,9月份的通胀率高达8.6%;而在澳大利亚,尽管三季度的通胀率并不特别高,但有迹象表明,未来一段时间,该国的通胀压力可能显著加大。
经济学家表示,某种意义上说,印度等国家已经快要走出金融危机之后的经济复苏“蜜月期”,即经济温和增长,同时通胀保持较低水平。未来一段时间,通胀压力可能日趋明显。
货币政策两极分化
在印度和澳大利亚加息后,投资人对其他亚洲经济体可能收紧货币政策的预期大增。比如,韩国5年期国债收益率2日应声大涨至两个月高点。
而在经济低迷的西方,货币政策却完全是另一幅图景。2日,美联储将开始为期两天的议息会议。外界的普遍预期是,这次会议很可能开启美国新一轮的量化宽松,剩下的悬念只是规模会有多大。
业内人士指出,在美国定下的宽松基调下,其他主要发达经济体可能也不得不跟进实施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以缓冲因为美元贬值而给本国汇率带来的升值压力。
日本经济财政大臣海江田万里周二表示,当局正密切关注美联储周二至周三的议息,并称央行可能会根据联储议息的结果采取进一步行动。日本央行上周临时决定,将原定于11月15日召开的货币政策会议提前到本周,也就是美国议息之后。
欧洲央行虽未明确透露会扩大资产收购的意图,但考虑到欧元兑美元近期涨势凌厉,特里谢也不敢轻言“收紧”。特里谢前不久还强调,目前的利率水平适宜,欧洲央行不应立即退出国债购买计划。
新兴市场恶性循环
从美国的角度说,释放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的信号好处多多,比如安抚选民对经济的不满,比如压低美元、刺激出口,比如推高资产价格,从而创造财富效应来刺激消费。但在美国之外,特别是新兴市场,美国的宽松政策却带来了大麻烦:热钱、大宗商品价格疯涨、货币升值,等等。
对印度这样的增长较快经济体而言,加息实属无奈之举。尽管可能起到部分压制通胀的效果,但反过来只会进一步加剧热钱的涌入,从而进一步推高资产价格,增加通胀风险;另一方面,加息也会给本币带来更大的升值压力。
香港便是一个例证。由于香港实行盯住美元的联系汇率机制,美国持续的低利率令香港的资产价格泡沫问题日益严重。香港高官近日连续警告说,美日的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姿态可能加剧本地区的资产泡沫、通胀和市场波动风险。
汇丰控股的分析团队2日发表研究报告指出,要抵御西方经济体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带来的威胁,新兴经济体的最佳选择是实施资本管制,加息未必是有效的“药方”。
汇丰认为,面对西方的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新兴经济体不得不采取“量化紧缩”,而达到这一目的的最佳途径就是资本管制,后者也是IMF的建议。除此之外,不管是加息、本币升值还是信贷控制,都可能带来严重的副作用。如果调整利率,将不可避免带来资本的快速流入或流出,而且可能给本币带来巨大升值压力。而调整汇率则会直接引发更多资本流入。